2021年7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剪影”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采访了芜湖市剪艺苑会长、芜湖市老干部书画协会副会长、安徽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张雪萍老师。张老师是高级书画师,师从中央美术学院徐湛教授。她的书画剪纸作品多次斩获市级、省级、国家级奖项。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在奶奶和父母的耳濡目染下,自己也渐渐融入了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下,逢年过节就有剪窗花的传统”,据了解,张老师在五岁时就开始接触了剪纸,一拿起剪纸就放不下,上了小学没有剪纸的工具,就用手撕的方式来创作各式各样的形象。每一件作品的诞生都会给张老师带来满足感。说到这里张老师的眼里饱含着对剪纸的热情,她说“也许就是这种满足感就是我坚持的动力源泉”。在张老师的工作室我们有幸欣赏了张老师的作品,各个精美绝伦、意蕴深远,不由得发出感叹。
张老师的剪纸工具大多是一把剪刀、一方红纸。剩下的就靠精巧的构思、灵活的双手,起手落腕,剪刀发出清脆的声响“咔嚓——咔嚓”,一幅精美的作品就完成啦。
对于人工剪纸相对于机器剪纸的优势,张老师说“人工剪纸强大的感染力是机器剪纸所不能比拟的,机器按照模型,一压下去就是一叠纸,人们无法感觉到情感的存在,节日的味道也开始慢慢变淡。但人工剪纸就很够表达情感,每一剪刀都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作品的后面更包含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当前民俗文化日渐衰弱,剪纸艺术无疑也日渐式微,除了应用于特定的场合,很难再看见剪纸的身影。张老师说到,对剪纸的发展前途的期待,不仅仅是她自己的期望,应该是很多民俗艺术家的期望,这更是千年文化古国、民俗智慧成果在当今时代对未来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和过去相比,剪纸的技术条件好了,但是学习的人却少了,希望学校可以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开设相关的课程,,让更多年轻人感觉到剪纸艺术的魅力。
朱光潜在《谈美》中写道,“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我国十大国粹之一,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中华无双。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兼容并蓄,“三管齐下”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之要义。唯有立足传统文化,肩挑创新之责,华夏方可于时代浪潮中笑傲群雄,于相互镜中鉴彰显自己独特之光彩。
文化,以文为就,为人化成。文化绝不是植根于土壤的古木,千年伫立不动分毫,它更像一艘轮船,随着历史的长河奔涌前行。唯有传承创新同飞跃,文明圣火方可千古不绝。“岁月落尘已失语,唯文能言其初心。”传承文化,要追本溯源,立足传统,开拓创新。
剪纸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仅在于图像,更在于意趣,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为往圣继绝学”我们才刚刚开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43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