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尘封的历史中争喧流来的非遗,在我们的耳边奏响,一曲又一曲的爱国赤子乐章。看!千千万万个传承者,用自己的爱心与奉献,拼搏汇聚起国家奔腾向前的历史潮流,构成一个民族的非遗精神丰碑。
不难发现,剪纸正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过年时窗户上的红色记忆也已经变得模糊。我在喝彩剪纸作品之精美时不禁感伤,为何它会在繁盛的百花园中黯然?为何它要在这大千世界迈着缓慢而沉重的脚步?是科技的发展让时代抛下你吗?抑或是我辈中华儿女沉溺于速度的游戏而无情的牺牲你,让你不得不含泪诀别。在一个美丽的日子,跟随团队队员一起去上剪纸课,为生活平添了文化底蕴。指尖舞动间,我不禁沉醉。感悟剪纸文化,我们在泱泱华夏,寻见星光莹莹。
“如此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现在没什么人学?”剪纸课堂上一位团队队员感叹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想起团队在博物馆办剪纸展时,一位老爷爷说道“在我小时候,剪纸可是节日必需品,现在真是越来越少见了。”在那个年代,剪纸作为传统节日所需的物品被人所需要,而现在啊,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被遗忘,被抛弃,这让人们陷入了沉思。我不禁想要去探寻剪纸,乃至剪纸背后的所有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
古语有云,慎重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非遗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皮影姓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陶瓷是清水和泥土的凝合,釉彩与烈火的升华;凉州彝族。朵乐荷歌舞万种柔情,彝家史书记在弦歌之中。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非遗有巨大的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个体的生命与国家和民族的生命汇融在一起。
然而非遗却一度被人淡忘。非遗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住行等。有多少在你唇间留下香味的美食是几代几代人慢慢传承下来的?有多少节日的习俗是古时候人们创造出来的?又有多少美观而又坚固的建筑物是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呢?是,现在科技发达,以前手工慢慢制作出来的,现如今都有机器来代替了,可是却少了那份精致和用心。
还记得每逢端午节,外婆总是不爱让我们去外面买现成的粽子,喜欢自己在家里做。而我呢,每次都坐在外婆身边看着,有时候帮帮忙一起做,有时听外婆给我们讲故事,这样美好的回忆成为我童年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传承,应成为一个印记,切实可感地渗透在人民的视线中。“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之强盛,五千年文化底蕴以兴之。吾辈应接历史之舵,以传承为浆,扬非遗文化之帆。(通讯员:刘成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49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