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1年7月13日至7月15日,苏州大学文学院传统文化公益课堂实践团队带着善文化和红色精神主题教育的系列课程走进江苏省张家港市善港村。在这个多年来坚持以善文化育人的村落,实践团队提取当地“以善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传统,融入课程设计,借助汉字解读、名人故事、文化云游等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天六场的善文化主题课程,善港村当地20余位小朋友报名参加。依托善港村独具特色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学院,响应党史学习理论宣讲的号召,公益课堂也邀请到善港青年党员代表为小朋友们分享党员模范事迹,讲颂党史故事,开展真人党史教育课。
多维体验学习,共促崇善之风
趣味的理论学习结合沉浸式体验实践活动,是本次善文化主题课程教学的设计宗旨。公益课堂的老师们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从文学经典研究的角度解读善文化,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文化故事,帮助小朋友们探索善文化的奥妙,同时还组织小朋友们绘画善行、剪纸缅怀、汇报展示、吟诗咏歌等,在充满交互体验感的文娱课程活动中,将善文化教育和红色精神学习融入生活,鼓励小朋友们积极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砥砺前行。
同时,公益课堂从文创衍生中获得灵感,把创造设计的思维实践引入课堂,设计了“巧手文创传‘善’心”的特色环节。基于小朋友们对“善文化”愈发清晰的认识与思考,陆怡雯邀请小朋友们结合两天的学习,利用身边可利用的手工设计,为善港村创造一个文创形象。随后,大家热情满满,纷纷从生活所见所闻中提取设计灵感,通过图纸绘画、形象说明、黏土制作来展示自己对善文化的理解,创作出五花八门、新奇可爱的形象IP。
参与公益课堂的小泽(化名)表示,“老师们这几天讲的内容都很生动有趣,在《善字经》里我学到了很多礼仪知识,最后一天的夏歌诗会还和小伙伴们学会了唱《游子吟》。对啦,我给村里捏的警卫小狗粘土也获得了老师们的肯定,老师说很好的表现了勇敢无畏的警察形象呢!”公益课堂的李雨欣同学也为小泽颁发了“善文化使者”的称号和纪念品,小泽把自己绘画的“善主题”团扇和剪纸也送给了她,李雨欣同学十分感动,“我们给孩子们颁发‘善文化使者’和‘党史少年小将’的鼓励称号,是希望他们能把善文化精神以及在党史故事中学到的人生哲理带到自己的小小生活圈中,身体力行地从自身做起,影响自己家中的父母,影响学校的同学,甚至社会上的其他人,我觉得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相当有意义的。”
传颂党史故事,传承红色之魂
在公益课堂主题课“善德青年故事说”环节中,实践团队邀请到了善港村青年党员代表王熹,她向小朋友们分享了善港村党委书记葛剑锋的劳模事迹。她介绍了葛书记在六个贫困县的扶贫感人故事,阐述了葛书记“把善和爱洒向大地”的扶贫主题和“善有善为,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善登高峰”的口号,她说,“葛书记‘让善和爱温暖父老乡亲’的治村宗旨更是深得村民们拥护与爱戴,也是葛书记恒久坚持的目标和动力。”
随后王熹还引导大家一起讨论中国乡村发生如此巨变的因素。在小朋友们的讨论中,她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大小乡村摆脱了贫穷与落后,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一代代人民公仆和新时代青年村官们的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正是有他们这般的人,大美乡村才有了如今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面貌,人民才有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董晚雨同学还从嘉善县这个同样具有善文化基因的文化地域着手,讲述了袁黄与陈龙正两位嘉善人的故事,总结出一代代嘉善人对地方文化精神“地嘉人善,善气迎人”的传统美德的挖掘和传承。她还让同学们着眼于现代社会,把视角投向身边的善人善事,小朋友们也踊跃发言,分享了他们最近观看的“张桂梅”“茅学勤”等人的事迹。
董晚雨在授课后的教学反思中说,“为了更好地融合党史教育主题,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初,我们为小朋友们提供更多自我言说的机会,就是因为我们意识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是亟待我们传承的,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开拓进取的红色精神传递给下一代祖国的花朵,浸润和浇灌他们。”
线上同步增效,织就向善之网
为了实现本次公益课堂实践效果的增效,除了线下实践活动,在线上团队还借助B站平台和微信平台进行课程的二次曝光和宣传,扩大公益课堂的受众范围,与院内、校内各学院以及以往合作的中小学校进行课程资源共享,把善港村的善文化传递到各地,进一步延长公益课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实现实践活动效果的长效化和常态化。
“善,德之建也”,团队希冀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明善的种子,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崇善向善,将善文化与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苏州大学文学院传统文化公益课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57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