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双巧手,翻飞之间,就完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2021年7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剪影”团队成员采访了芜湖市剪艺苑会长张雪萍老师,深入了解了张老师的剪纸生涯以及她对剪纸艺术传承的相关想法。采访之前,团队队员认真搜集有关剪纸的资料,并初步欣赏了张雪萍老师的剪纸作品。剪纸文化源远流长。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们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创作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作品主要以吉庆祥和图案为表现内容、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张雪萍老师。
缘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小时候奶奶是小脚,总是会做各种各样的绣花鞋,上面剪出来的花纹十分好看。南方不像东北家家户户都贴窗花,但我的家中一直有逢年过节就剪窗花的传统。”被问到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剪纸的时候,张雪萍老师回忆了儿时,神情中满是怀念。从5岁接触剪纸,退休后正式学习剪纸,到现在已有了十余年的剪纸经验。初见时的心动不过惊鸿一瞥,却跨越了半个世纪,一往而深。一张小小的工作台,就是世外桃源,远离城市的喧嚣;置于客厅,汲取生活的烟火气,融于剪纸艺术。在这里,有繁花般的剪纸文化,和它质朴的守护者。据了解,张雪萍老师有丰厚的国画功底,师从中央美院徐湛教授。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张雪萍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绘画功底,将点染技艺用于作品之中,用色上大胆泼辣,多用明度大、纯度高的原色和对比色,画面绚阴缤纷,让人耳目一新。张雪萍老师还向队员们展示了自己的一些得意之作,将点染记忆,时代背景等元素和剪纸相融合,打破了传统红纸的束缚,赋予作品新鲜之感。
图为老师展示点染作品。
意不知所深,一苇以航
寻梦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孩童的渴望淹没于现实。“刚入门的时候总是扎到手,扎到手就哭,哭了父母就不乐意支持我剪纸了。后来8岁上了小学,没有了剪纸材料。”张雪萍老师儿时的剪纸过程是困难的,父母反对,材料缺乏。现实的困难让张雪萍老师不得不放缓追梦的脚步,但剪纸的种子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用用撕纸来创作出各式各样的形象,每一件新作品的诞生总会让年少的她充满满足感。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退休后的张雪萍老师重拾了剪纸。坚持初心,做自己心心念念了许久的剪纸。她成为了一名剪纸传承者。所教学生类型多样,年龄跨度大,比如大学生、幼儿园老师、老年人等。这些人再将自己学到的教给身边的人,吸引更多人的兴趣。“理想中的学生当然最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且一直剪下去。”张雪萍如是说道,眼中似有光亮,藏不住满含向往与希冀。
情不知所终,人技共进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机器剪纸占领了市场,使得传统的剪纸从业者受到巨大冲击。。谈及人工剪纸的优势,张雪萍老师目光炯炯,语气坚定。“人工剪纸强大的感染力是机器比不上的。机器按照相同的模型,一压下去就是一叠剪纸,但是却让人感受不到情感,节日的味道也变淡了。人工剪纸就很能表达情感,过节时候如果能手工剪一张窗花,贴在窗户上,人们该有多开心!”听了张雪萍老师的一席话,队员们明白了剪纸的内在文化和精神。它不是单一的技艺,也是更多的文化与情感。一个个精美的作品,或气势磅礴,或温婉恬淡,一根根线条,宛如在讲述关于它们的一笔一划,娓娓道来。
“剪纸可以陶冶情操,只要心静,才能剪好纸。““剪纸是一个创造的东西,大家需要多动脑。”实践队员在剪纸练习时,老师的教诲总萦绕脑海。选择剪纸作为实践内容,一笔一划,塑造一幅幅剪纸作品,感悟每个作品的情感,学习作品背后的道理,技人共进。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练习剪纸。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做剪纸文化宣传者,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来学习,传承剪纸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62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