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法治未来”正能青年社会实践团深入基层调研厚德家风家训及其传承的相关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厚德的家风文化以及《民法典》的家风倡导条款的法理依据与社会来源,7月25日,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法治未来”正能青年社会实践团一行到峄城区北曹庄居委会开展走访调研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好家风好家训则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居民就家风家训及其传承问题进行畅谈,枣庄市第一中学退休老教师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家风家训如何形成、如何传承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他表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传承,关系到婚姻幸福,孩子成长、事业发达、家族兴旺,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他表示,家风家训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传承,值得我们去创新,值得我们去重建。“它带给我们的是种厚重的底色,因为它可以满足家人内心情感的需要,唤起后代何以立身的人生认同感,从而拥有一种更加积极、开放、健康的家庭生活。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孩子自己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是孩子性格发展、成学成才、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所在;其次,老师的引导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家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社会之风。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具体行动,一个是精神层面,逐渐升华。家风是社会的产物,与时俱进,历史的变革,或早或迟,总会赋予家风、家规、家训以新的意蕴,除旧布新。时下,引领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尚,顺理成章地成为家风家训的重要内涵。
家风源于我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包括传承价值观、论理观与道德观,也包括传承的基本方法与规矩。优良的家风、家训其终极目的就是达到“家和”,达到“万事兴”,达到家族的世代繁盛。因此,“家训”的关键往往是在家庭中强调尊老抚幼,成员间互为体谅,坦诚以处,包容信任,而禁忌猜疑、抱怨甚至指责。就绝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各自的家训侧重点是针对下一代,对下一代提出的严格要求,希望下一代能尊奉之,践行之,并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作用。
通过今天的走访活动,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家风家训对于推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沟通以及发展和谐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要立足自身,深刻认识和努力传承中华文化的家风家训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地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养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爱国思想,家国情怀是家风与家训内容的应有之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63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