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学院“永远跟党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为了将乡村振兴的口号落到实处,我们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走进溱潼镇的云卷云舒。于漫漫青石中聆古韵风存,于浩浩水波中观生态静美,于人声鼎沸中窥振兴时效。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团队来到溱潼镇开展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溱潼生态旅游的生存之基——以乐享促乐游、以创新促融合、以特色促发展、以旅游促民生
“乐享”,在享受物质环境的丰裕,也在享受视觉的盛宴。我们在旅游中发现:溱潼镇的旅游建设不只停留在景点、宾馆等旅游设施的建设上,而是更加注重整个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古镇里俯拾即是的指示标识,较为完备的防火装置,古韵犹存的镇中小巷,都让我们动心、安心。晚上的“一梦到溱湖”之水上夜游活动,它贴合水乡的自然禀赋,以水脉为空间轴,文脉为时间轴,将沿线两岸的药师佛塔、点将台、水云楼等景点串联,植入独特的水景观。其行进式观影体验、场景化人文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在船上坐,船在画中游”的唯美和“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心醉神迷。
创新之“新”在产业协同发展,为生态旅游开辟新路,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定向供给。在对溱潼旅游局局长采访中注意到:开发初期溱潼镇就将旅游业与餐饮业融合,推出以水乡优势为爆点的“溱湖八鲜”,食客纷至沓来,八鲜馆声名鹊起。与之相得益彰的是,溱潼镇还将会船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一年一度春风劲,会水会船会溱湖,我们虽然没有赶上会船节,但是看到湖面上浩浩荡荡的表演船只便身临其境。
(图片来自采访旅游局局长视频截图)
溱潼生态旅游的核心亮点与特色,在于区域文化提炼与推广。个性是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也正是由于独特,让参差成为世界本态。溱潼镇当局正是充分挖掘了小镇的个性,包含历史人文、民风民俗等多面因素。它是一门三院士的教育之乡,古镇里的院士故居、老式私塾便被翻新重启,百废俱兴,传育人之风;它是三水齐汇聚的鱼米之乡,制作“人间至味”鱼圆鱼饼等的传统作坊便做大做强,也多次被央视报道;它因溱湖之水有了风华千载的水上庙会——溱潼会船,因江南底蕴有了诗画交映的田园乡情。
(图片来自溱潼镇旅游局提供资料)
最重要的一点,能让溱潼特色生态旅游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是为民生服务的宗旨。溱潼镇让广大居民参与小镇的旅游建设,既有利于加强小镇的产业建设、形象塑造、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也可以带动当地居民再就业,促进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姜堰薄脆,还是溱潼传承百年的传统糕点,亦或者是比比皆是的鱼饼鱼圆,这些特产不仅是对于溱潼文化记忆的传承,也是为当地创收的“利器”,对当地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大有裨益。
(图为团队队员拍摄)
二、溱潼生态旅游发展的困难与挑战
在我们的采访中了解到,淡胚季是水乡旅游的一大弱点。鱼米之乡,其特产定是与鱼虾类相关,而溱潼盛产螃蟹,名为“溱湖簖蟹”。游客大多数赶在螃蟹肥美鲜香的季节来,就造成了旺季和淡季的极度失衡,给渔人带来不少的苦恼。同样,用鱼虾制作鱼圆鱼饼的店铺也因游客数量的不确定性,常常会出现滞销、浪费等情况。
除了季节性经济外,原住民的安定也颇受影响。本应该是坐在巷口与三五知己闲聊的老人,选择了闭门不出,因为门前的街道已经不属于他们了。于是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原住民老奶奶,她提到了生态旅游开发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但是也指出政府的帮扶政策之效,表示愿意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共同打造生态家园。
(图片来自团队队员拍摄)
三、对溱潼生态旅游的实践感悟
现代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原有的地理环境,不让“开发”变成“毁灭”,这一点溱潼诠释的很完美。其生态旅游模式围绕“水”展开,开发出湿地、喜鹊湖、水产—溱湖八鲜、山水田园等一系列旅游亮点,将可持续发展与民生经济统一起来,不负江山不负卿!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在深入乡村、了解乡村、服务乡村的同时,更让我们对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经济业态有了更深的认知。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曜星火以燎原,聚微尘以同昼,乡村振兴有我,有我们,必将扶摇直上,乘风破浪。漫漫远行道,前路犹可待!
(图为团队队员拍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69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