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长三角碳源汇时空动态监测小分队
实践地点:滁州学院院士工作站
实践时间:2021年7月20日-8月20日
团队成员:周前、佘俊男、方文略、许雪莲、周雨晴、朱佳腾
指导老师:陈冬花(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刘赛赛(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助教)
一、实践背景及目的
生态保护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益重视的建设工作,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不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利用科学研究技术来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是当前生态保护重要决策,所以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滁州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针对长三角地区的碳源汇时空动态遥感研究实践。旨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而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碳源汇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二、实践过程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我们首先根据要求在网上下载数据,然后在团队协作之下将下载得到的数据经过处理得到所需的遥感影像,通过分析遥感影像得出相关结论,观察NEP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并且制作数据相关的折线图和表格展示出碳汇能力变化等,观察数据变化趋势、数据特征等,最终得出总结,对长三角地区的碳源汇能力作出分析以及对未来的预测。
三、实践成果及建议
首先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对目前长三角各地区的碳源汇能力做一个大概的统计:1.在2000-2020年间浙江省的中部和南部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碳汇能力,我们统计了20年间长三角地区最高NEP值所在地区,结果表明最高值基本都处于浙江省宁波市和温州市一带。2.在这20年间NEP变化率最大的是安徽省中部和北部地区,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这些地区的碳汇能力在逐步提高,截止2020年,这些地区的NEP值基本能够达到0g C ●m-2 ●a-1。3.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碳汇能力我们做了初步统计,林地和灌丛的碳汇能力最强,并且在浙江省和安徽省南部这两种植被的分布广泛,这也就是浙江省地区的碳汇能力最佳的主要原因。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结合数据结果和专业对当前长三角地区生态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1.针对不同地区的NEP值现状要适当改变生态政策,比如在安徽省中北部的碳汇能力一般,而在这些地区的土地类型主要是耕地,耕地的碳汇能力不是很好,所以要有针对性地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现状,扩大林地覆盖面积,提高当地的碳汇能力。2.不同地区的生态政策要根据当地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调整,根据NEP年际变化图我们估测在未来长三角的NEP值不会有很大变化,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要政府依据当前生态环境改变生态政策,而且还要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从而真正地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1]夏学齐,杨忠芳,余涛等.中国东北地区2O世纪末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效应[J].地学前缘2011,18(6):56—63.
[2]国志兴,王宗明,张柏,等.2000年2006年东北地区植被NPP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8):1226-1235.
[3]朱文泉,潘耀忠,张锦水.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J].植物生态学报,2007,31(3):413-424.
[4]张璐,王静,施润和.2000-2010年东北三省碳源汇时空动态遥感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164-173.
[5]李玉强,赵哈林,陈银萍.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24(1):37-42.
[6]柯金虎,朴世龙,方精云.长江流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6):764-770.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73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