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的脚步近了,暑期社会实践也渐渐进入尾声。7月,为探寻革命精神,西北工业大学“辉煌百年路之革命精神的赓续”实践队赴延安、照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仿佛就在昨天,我们还刚刚踏上前往延安的高铁,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反复梳理实践的流程,仔细斟酌采访的问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过程曲折,挑战很多,但是意义非凡。在这个火热的夏天,社会实践之行让我获得了成长和提升,也让我收获了一份难忘的记忆。
什么是革命精神?我们的社会实践队还未出发,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探寻革命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就是此次实践的首要任务。为了让实践内容更加丰富,我给每一个实践地点的负责人都提前打了电话。在每一个实践地,除了参观,我们将有机会和老党员、部门领导开展交流采访活动,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很兴奋。
为了了解延安市红色旅游的情况,我还提前联系了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的领导,他欣然接受了我们的来访。充足的准备为接下来的实践做好了铺垫。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踏上了探寻革命精神之旅。
在实践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南泥湾的经历。“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南泥湾》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让许多人永远铭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南泥湾精神,也让我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充满了好奇。
在南泥湾的标志性建筑——党徽广场上,南泥湾集团退休职工党支部的马杰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讲述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我的思绪跟随着回到了1938年,那个时候的延安,还非常穷困,军民都过着非常艰难的生活。一心为民的陕北红军,为了不增加人民的负担,坚决不向人民征收粮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同志的提议为红军指明了道路,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便由此开始了。至今回想起那段历史,仍然让我激情澎湃,红军战士一边耕种一边备战,白天拿起锄头,晚上拿起步枪。凭借着这一股狠劲,几年时间里,就把荒凉的“烂泥湾”改造成了“陕北好江南”,创造了一个奇迹。
随后,我们跟随着马杰书记来到红二代侯秀珍老人的家中。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让侯奶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侯奶奶的讲述让我觉得身临其境,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艰苦劳作的场景。
最让我动容的是侯奶奶的坚守。她的老父亲刘宝斋是三五九旅的战士,亲身经历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面对优厚的待遇,刘宝斋毅然拒绝,却要“把南泥湾守下去“。让我不解的是,南泥湾为什么让这个老人念念不忘呢?原来,刘老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讲述南泥湾故事。而侯奶奶从刘老先生的手里接下了讲述南泥湾故事的重任。这一讲,就是三十年。侯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讲起故事来仍然精神抖擞。在她铿锵有力的声音中,我陷入了深思。
南泥湾这个陕北小镇,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我常听说,到延安不去南泥湾,等于没到延安。南泥湾的魅力到底在何处呢?听着南泥湾的故事,我好像找到了答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简单的八个字,包含了南泥湾精神的核心。而南泥湾的故事,承载着南泥湾精神,被口口相传、代代相承。故事的价值在于讲述,精神的价值在于传承。南泥湾的故事朴实无华,南泥湾的精神简单明了,它们并没有让人感到束之高阁难以理解,而是让人觉得平和亲近,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讲述和传递中,它们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啊!
在南泥湾,我获得了精神的洗礼。而在延安市文旅局,我面临的是挑战和考验。站在延安市政府的大门前,我的心情还有一些忐忑。第一次进入政府部门调研采访,我们的表现并不熟练,还有一些紧张,但是很幸运获得了满意的结果。通过采访,我们对延安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这为我们撰写调研报告开拓了思路。
回顾整个社会实践的过程,我收获满满。第一次和老党员近距离交流,第一次进入政府部门开展调研,第一次向中国青年网投递稿件……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让我的社会实践经历格外难忘。更重要的是,这些革命精神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它们将是我人生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79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