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我们辗转了三个地方进行调研。在兰州市区进行书画店走访与问卷调查。之后,团队访谈了麻纸主要的三家代表性传承人,了解了村内的基本信息;采访驻村帮扶队;走访制纸农户,拍摄了主要造纸流程并亲自尝试了造纸;详细拍摄了72道工序流程等。第二周,我们参观了西和县博物馆,采访到了陇原书画名家——胡询之老师,杨治文老师,王亮老师;拜访了文化局项目办主任王东育;赴西和县档案馆拍摄了当地西河麻纸的实物资料,为书法培训班的同学授课;回访书画店对店主介绍手工麻纸与机制麻纸的区别;设计麻纸文创产品及线上问卷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的调研是基于前期发现麻纸传承的主要问题在于很多传承人收入微薄寻找转业机会,传承人身份认同感低传承动力不足,年轻人不愿传承使传承人青黄不接等问题。当地传承人希望团队为麻纸拓宽销路,增强其传承动力,于是团队前期思路一直是希望通过挖掘麻纸文化资源,增加其经济转化率,以销路促进传承热情的道路,希望为村落带来实际改变,可是实际上,在后期调研当中,我们发现想要实际增加村民收入非常困难,以西和麻纸现阶段的体量,根本不足以走上这条道路,同时,在将其与安徽纸业对比后及采访走访之中,我们明白了只有大家认同西和麻纸品质和品牌价值,做出自己的特色,西和麻纸才可能真正服务好“一千万受众”。
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现阶段,突显其文化价值才是正确的道路,应该增强其独立性而非使其成为依附于书画市场的一种产品。“一开始,我在想着怎样让村民通过西和麻纸挣到更多的钱;后来,我只想着文化要怎么才能再成为文化,利益和意义哪一个才能走的更远。”(队员周朝盛语)当然,回归文化导向固然是一个纯粹而美好的愿望,但忽视经济利益却容易形成一种“光赚吆喝吃不饱饭”的境地,西安褚皮纸最后仅剩一户传承人的例子尚在,获得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的张力仍大,何去何从?我们依旧在思考,并且也在后期材料处理中广泛吸纳其他文遗的发展模式,写作发展建议书。
我们调研的是多个视角下的“西和麻纸”,有人眼里它是文化瑰宝,有人眼里它仅是一个不痒不痛的文字载体,有人眼里它是家庭赖以生存的支柱。我想我们一开始定下来的“补充记录”的方向,正是想通过西和麻纸技艺联结起来的一个个“人”来透析一个文化遗产背后真正的底蕴和其现实价值意义。
毕竟,关于“物”的单纯记录,受限于我们的能力和实际情况,想要拍出西和县文旅局那样的纯纪录片太难,所以,我们着墨更多的是人和物联系之下的文遗。“为了更好理解市场的文化构造。当我端起相机,朝人物聚焦:往往难以想象,他们就会是组成某种“宏大经济学叙事”之一环;依托既有范式去建构社会关系的冲动,就这样,在真实人事面前烟消云散。确如OlavVelthuis所说,“产生这些术语的社会区隔观念,使得解释许多逻辑之间的矛盾、偶然出现的层次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汇等,变得很困难——而这,是我们在日常市场中会遇到的。”(队员项斌语)辗转于不同视角与处境,期待“西和麻纸”能让我们看得更远。
关于意义的思考。一开始我踩点过程中我思考过,这项技艺的地域性很强,传承它对大家到底有什么意义?在调研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正是甘肃当地特殊的人情风俗培育出了这项非遗产生与生存的基础。比如,西和县当地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受此影响,当地丧葬礼节厚重,麻纸使用较多,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是不无道理的,同时,西和县另一文化瑰宝——乞巧文化中也有麻纸的身影。也就是说,一个地方性较强的非遗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呢?正是因为它的形成并非孤立的存在,从它的起源、传承、创新等多维度来看,文化遗产正是一个地区风土民情的代表与结晶,传承和挖掘文遗的魅力,也是在发现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底蕴。而这些多样的风俗文化正如一条条河流,汇聚形成了中华文化这片汪洋大海。“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化的源泉是多彩多样的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越了解越窥见其广大,越了解越折服于其深远。
关于我们团队的成长——“几个月前听着队长描述地恶劣环境,十几天前也心惊胆战地踏上前往陇南的路。一路遇上了暴雨、滑坡、野兔,听着司机讲山里离奇的故事,到了“刘河村”,墙上爬着比手掌还大的蜘蛛。当天的微博:谁能想到第一天我就摔了,只希望我能活着回去。”(核心队员陈泽芸语)这一路,我们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洪水、泥石流、滑坡、疫情)我们克服了各种衣食住行上的困难,我们遇到了太多暖心的好人,是一直为我们忙前忙后的传承人“尹叔叔”,是话痨但德高望重的“胡老”,是冒冰雹为我们拿伞的驻村女干部,是奋战在电商平台“为人民服务”的干部。这十四天的行程让我们都对民风淳朴的西和县有了深厚的情感。回过头来望一望,克服困难本身就是一种成长,自主实践、探索学习也是一种成长,我们的改变早已悄悄渗透入我们的心间,只是它默而不语,我想,当我们在今后人生中再一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会更加的从容不迫。
关于团队的特色,我们的特色是在调研过程中慢慢挖掘的,最值得说的一点,我想是在于研究的延时性。在和一个省级调研团队的合作之下,即便结项了,我们的论文写作工作也还将持续到12月,继续深入。我想,我们仅仅14天的调查,难以得出什么深邃的有见解的学术论文,我们能做的仅仅是记录,为他们讲好一个关于千年传承、关于坚守的故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86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