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滚滚热浪来袭,却档不住经管学院实践小分队的脚步,2021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如期而至。由孟丹妮、李钰莹、张孟凡、董晓学、焦雨彤、赵美婷六人组成的侠客行小分队就是一例,她们赴安 徽黄山,围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开展了本次实践活动。 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城市文明的窗口的背景下,她们利用暑期时间,回到徽墨发源之地,返璞归真,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而得名。在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重滋养下,带着鲜明徽州印记的徽墨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1915年,徽墨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近现代以来,受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书写习惯的改变等影响,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在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下,千古墨脉从未断绝。2006年,“徽墨制作工艺”申报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徽墨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断创新,古老的工艺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正式开始之前,小组前往当地旅游局,进行实地的考察研究与相关数据的采集,与此同时,也可以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其相关知识,更好的为徽墨文化的传承问题做出一点小贡献,这也为后期采访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
旅程第二天早上,小组同学在精心计划和组织下安全到达古城墨砚博物馆,歙县古城墨砚博物馆是从事徽墨、歙砚雕刻艺术作品及资料收藏、展览、陈列、研讨、交流等活动的民办博物馆。在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观览了博物馆内各类歙砚、徽墨以及各种雕刻艺术品,了解了徽墨文化的历史底蕴,并与居民畅聊他们的生活和对徽州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看法,小组同学们被普及到了歙砚、徽墨的鉴赏知识。
当天下午,小组出发前往歙县博物馆。歙县博物馆,是当地综合性博物馆,又称新安碑园歙县博物馆,位置位于徽州古城南门外,2018年歙县博物馆被评上了国家二级博物馆,歙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经国家和省文物部门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74件,国家二级文物193件,国家三级文物1424件。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博物馆。
路过太平桥,本组成员便抵达了歙县博物馆,歙县博物馆坐落于一座小山的山脚下,我们的参观路线也与参观其他博物馆稍有不一——进门登记后,我们不是直接进入展厅,而是登山。沿着曲折的盘山小路蜿蜒而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建筑与园林,然后随着石阶逐级而下,我们在展览馆里参观了新安碑园石刻和一些书画、陶瓷、砚台等。在这一整个过程当中,我们感受到了徽派文化的浓厚氛围以及在这之下衍生出徽墨、歙砚这类非遗珍宝的深厚文化底蕴。
第二天我们的目的地是当地有名的景点—老胡开文墨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是全国有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782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八九年被定为“全国轻工业重点骨干企业”、九三年评为第一批“全国旅游商品定量生产企业”。小组沿古城景区外围沿东直行,城东路的民居群中坐落着一间老胡开文墨厂,这便是我们此次的第四站——老胡开文墨厂,它是徽墨和歙砚生产的关键阵地,占据传统“文房四宝”的一半席位。墨厂每年生产60吨墨块,销售额500万元人民币。论其规模和产量,国内少有竞争者能望其项背。
进入老胡开文墨厂后,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徽墨的制作工艺流程,并且也亲身体验了其中的一两个工艺步骤。俗话说“一两徽墨一两金”,不仅说明了徽墨的珍贵,也体现出徽墨制作的复杂。现代徽墨仍采用手工制法,墨厂中的不同车间代表着制墨时的各种步骤工序。在成坯定型的过程中,车间里的师傅们如同上了发条一般,上称、捶打、定型如鱼得水,这是需要几年如一日的反复实践才得以练就的功夫,不仅耗费体力,还很考验人的意志,千锤万砸才能够产出一锭墨。
经过三天的社会实践,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徽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历经朝代的更替, 见证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延纹,是不可再生和不可代替的历史文化遗产,必加以保护开发和継承利用。并且,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人杰地灵,自鼻祖奚超、奚廷圭以来,徽墨的发展已历经了近一千百个寒暑春秋,且连编不绝、代有神品,堪称奇迹,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伟大的页献。今天的徽墨只要緊跟时代的脚步,科学规划、 “人”“材”齐备,一定将再创辉煌,回归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86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