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的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这是鲁迅先生于《热风》中寄予青年后辈的教诲。借以社会实践之机,我们得以贴近百年前的历史,感受那群名曰“革命者”的青年于黯哑的时代里所散发的热忱流光。
借以社会实践的契机,团队成员有幸前往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红色遗址参观访学,与往哲先贤灵魂碰面。
无论是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亦或是毛泽东故居,其中关于毛主席的塑像无不是激情的扬手演讲状。这其中或有艺术加工的成分,然而那立志革命的坚定信心,却毋庸置疑。革命前辈对于志向的热忱,可见一斑。在那样黑暗的时代里,过去不堪回首,未来一片浑浊,然而,他们的眉眼里却饱含着与时代不符的热忱,于是无意粗茶淡饭,素衣麻布,全身心投入军事训练,时刻准备着与时代抗争,革新命运。
此般模样,便是先辈们所标榜的青年风姿,亦是我对于“少年气”一词的想象。今时今日,“丧文化”在青年一代中逐渐兴起,正值岁月炽热,生活红火,却有少年心中已是冰凉,眉眼低垂,宛若无欲无求,超脱世外。此般处世态度,实难认同。时代潮流,终归青年一代把控,弄潮泛舟,难逃搏击风浪,方有梁启超先生在时代的熬煎下写下的一句“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年岁尚浅的我们,入世尚浅,洒脱出世,实为虚妄。陶潜先生以纵情田园而留名青史,然而,选择出世却是在他看破官场后对于自身清白的最后坚守。在这样的年纪寻求“出世”,实为对迷朦未来的畏怯。初入社会,志向动摇,琐事缠身,在所难免。然而保持热忱的眼光抬眼看世界,实非难事。既为少年,便当散发少年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非卑躬屈膝于现实。无论是否搏击风浪,青年人都立于潮头,不以一腔热忱面对,亦将被风雨冲刷至麻木,无退路可走。
或许百年以前,革命先辈们正是看破了这点。于是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抗争之路。在武昌居住的日子里,正是中国革命受到重大打击的时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为本就不明朗的中国革命的未来,更黯淡了几分光亮。然而毛主席却不曾放弃对于光亮的追求,“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怀揣着此般信念,毛主席于此处整理出版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后续的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真正成为了时代走向的把握者。
于迷茫中拒绝故步自封,终将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如果天空总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缩于墙角。但切莫因习惯了黑暗便替黑暗辩护,亦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比自己勇敢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切不可扭曲如蛆虫。”所谓“丧文化”,终究只是对黑暗的妥协。身为青年,深陷雾里难出逃在所难免,但切莫习惯了黑暗,而暗淡了眼中的热忱,对光的追求,即是对岁月价值的恪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1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