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先驱故居 体悟党的初生
——胡深宇
建党百年之际,追忆百年征程,我们从党建立初期思想的产生、汇聚之地——北京开始,走访多位中国共产党缔造者的在京故居,了解他们在京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事迹,学习党建立初期的伟大精神,为之后在福建、陕西的调研活动做好思想铺垫、知识储备,同时学习北京对于红色景区的处理方案,为革命老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第一站——《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
陈独秀旧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院,于2001年被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独秀旧居大门北向,有台阶两步,门为只占半间房的小型如意门,合瓦清水脊,上有门簪两个,刻有“吉祥”二字,青石门礅两个,上雕石狮;院内有北房三间,硬山合瓦清水脊,其东侧有耳房一间半(另半间辟为街门),南房四间,均为合瓦过垄脊。该院原有东房二间,但在盖民政部大楼时被拆,现只剩门窗立面做为院墙。
1916年,陈独秀来北京大学任教,同时也将《新青年》杂刊社由上海迁到北京,当时《新青年》杂刊编辑部就设在他自己的住处。包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在内的众多新派学者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学与《新青年》形成了“一校一刊”的结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所以,这处陈独秀旧居不仅是名人故居,更是《新青年》杂刊编辑部,是见证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历史遗存。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北洋政府逮捕,在李大钊等社会贤达极力营救之下,陈于当年9月16日被释放,后于1920年1月离京返沪。
第二站——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在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 [1] 。1917~1920年蔡元培在此居住。故居为东西各三进四合院格局,建筑面积368.49平方米。故居原门牌33 号,为东、西各三进的院落,原大门在中间。现分为75、77 号两个院落,蔡元培寓此时,将5间倒座作为客厅。二进院北房3间,前有走廊,左右各带1间耳房,东西厢房各 3间,南房4间,第三进北房5间,带走廊。
蔡元培在北京任职多年,自己却未购置房屋,一直是租房住。他先后在西城、宣武、东城居住过。文物部门唯独将东城的东堂子胡同75号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因为这里与伟大的“五四”运动有着密切联系。故居院内最后一位住户胡锦才讲到:“这不是一般人的院子呵,这是蔡元培先生‘五四’期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住过的房子,听说当年北京大学的学生就是从这里打着红旗出发,去争民主科学的!”胡锦才感叹道,“蔡元培当过很大的官,但生活非常俭朴,这确实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正因为它普通,才显出了蔡先生的人格!”
第三站——鲁迅故居
出阜成门地铁站,东行一程,再往北转,喧闹声渐少。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那就是鲁迅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东墙上挂着“西三条胡同21号”的门牌还能依稀辨认。再旁边,是郭沫若写的“鲁迅故居”的牌子。鲁迅故居面积约400平方米,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内的格局布置,室内的陈设展示,都保存着鲁迅先生当年居住时的模样,院中先生当年手植的两棵丁香花,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在西三条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鲁迅主编和指导青年人编辑了《语丝》周刊、《莽原》周刊、《莽原》半月刊、《国民新报副刊》等刊物。指导成立了“未名社”、“莽原社”等青年文学团体。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还为不少青年作者编选辑、写序言、校改文稿和译稿。完成了《嵇康集》的校勘;翻译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写下了散文集《野草》,小说集《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集》以及《坟》、《朝花夕拾》中的大部分作品200多篇。
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地和主据点,承载了那个思想进步、行动进步、学习进步的觉醒年代。我们从陈先生的故居开始,试图寻到中国共产党早期缔造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以笔为枪奋笔疾书的身影······来到蔡先生故居的门前,想看看这位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职业教育家,这位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方针的北大校长,如何激起北京大学办学的一层浪,进而推动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立所做出贡献。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了解先生的生平,追寻先生的方向、寻找中国新文化的方向。从东城区到西城区,从东单到阜成门,我们走访了故居、走进了历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5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