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春雨下杞柳,七月老妇在户忙织柳。未至阜南,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红心育蕾”赴阜南支教团队的队员便已听闻当地柳编技艺的精湛与高妙,也学习了很多有关于柳编工艺的知识,深刻了解了柔枝细条的翻舞之间所蕴含的劳动人民深厚的智慧以及对美的感悟和欣赏。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字与图片终是苍白的,因此在忙碌的支教生活之余,“红心育蕾”支教队员非常荣幸地接到了来自育蕾小学杨波校长的邀请,于7月18日前去当地几个有名的柳编产业园进行参观和学习,见识到了许多做工精美的柳编工艺品,也体会到了精巧玲珑之物中所展现的乡镇经济的繁荣富强与强国工匠品质,令队员们感触颇深。
枝条于指尖飞舞,尽显工匠品质
一踏入工厂,映入眼帘的就是众多堆砌整齐的制作精良的柳编产品和正在忙于编作和加工的师傅们,一切都沉浸于有序的静谧之中。这种壮阔而质朴的场面让从未接触过柳编的队员感到十分新奇与惊讶,同时一种独属于树木的清香也随之扑面而来,使因天气炎热而躁动的心一下子回归于平静。“红心育蕾”支教团队在工厂厂长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欣赏着那些精美的工艺品,赭红色的书箱、玄青色的木制托盘、原木色的装饰花篮等等,都让人大开眼界,柳编之美尽在于此,队员们心中对于柳编工艺的好奇与兴趣也更上了一层楼。
支教团队全体成员在参观过程中被一位柳编师傅吸引住了,驻足了很长时间,认真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柔软而又深具韧性的杞柳枝在师傅的指尖翻飞,左右扭动之间一个柳筐就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在采访老师傅的过程中,队员们十分惊讶地了解到从枝条到一个可以出售的商品这期间所有的过程都由人工完成,没有大机器的参与,包含了所有手工艺者的心血和汗水。这里的每一位师傅都从小接受着家里老一辈人耳濡目染的熏陶,他们的技艺不仅有自己漫长时间的辛苦摸索,也有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柳编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门生存的技能,也是他们内心坚定不移传承着的文化精神。午后的阳光散落在了美丽的工艺品上,温暖的色调显得富足而又安详,队员们辞别了老师傅,继续深入工厂探寻柳编的奥秘。
非遗促乡村振兴,富强指日可俟
乡村的振兴是产业的振兴,也是人民生活的振兴。在参观柳编工艺品展览房时,队员张丽侠从负责人那里了解到,由于青壮年外出劳务,当地存在着许多老年人带着幼童在家生活的现象。柳编产业园将接到的订单分发给这些家庭,既能分担工厂的生产压力,也使得减小了这些家庭的经济压力。因此,她不禁感慨道;“这就是非遗文化别样的魅力所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给传承者提供了生存的能力与机会,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稳步提升,“传承非遗文化”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但是“如何将非遗与人们的生活与生存联系在一起”这个问题依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而柳编产业园的生产与经营模式不可不谓是当前非遗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和突破,队员们相信这也是阜南柳编产业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信任的原因之一。
阜南人民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换来了今天庞大的柳编创业链,成就了世界著名的非遗文化柳编,逐步迈向了乡村振兴靠自身的自强自立的道路。非遗文化柳编是阜南人民指尖上跳动的精灵,也是阜南人民心中不可剥夺的瑰宝;而小小的枝条也成为了巨大的财富、美丽的工艺品以及永不磨灭的民族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6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