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名字叫“王家坝”,有一种精神叫“王家坝精神”。 2021年7月26日,安徽师范大学“红心育蕾”赴阜南支教团队在育蕾小学孙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在实地探访与调研中近距离感受到王家坝“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精神。
人民至上,顾全大局
走进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淮河水域图。王家坝闸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的水位也成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汛情的“风尚标”。自1953年建成以后,已经经历了16次开闸泄洪,最近一次是2020年7月。
历史眷顾了王家坝,就注定了这片热土所要承受的苦难与辉煌。每当淮河泛滥、洪水肆虐,淮河大堤、能源基地、工矿城市以及京九大动脉受到威胁之际,蒙洼人民都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默默地选择承受与接纳,以一次次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开闸蓄洪,换取两岸人民安全淮河流域安澜。正是这种朴素的情感认知、仁爱胸怀,激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无论自身经历多少磨难与苦楚,都会以一种舍家为国的默契与担当牺牲自我、奉献他人。
风雨战歌,同舟共济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奉献一生的水利人,为了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他们扎根于这片土地,为这片土地奉献自己的一生。
站在屏幕前,看完了李秀英一生中的治淮事迹。我们不禁对她的一生感到敬佩,在冰冷刺骨的水中冲洗石子,多次累倒在工地上,体现了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社会主义的满腔热血,这是当代青年应该学习和继承的精神。治淮劳模李秀英、奉献一生的水利人李西林、优秀基层干部郭希彪等人的事迹将永远传唱在王家坝。
看到救灾战士们的手写抗洪日记,不禁热泪盈眶。每当洪水来袭与开闸蓄洪,各级党组织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让党旗在抗洪一线高高飘扬。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广大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奋起抗灾:社会各界广施振手、捐款捐物,让蒙洼人民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托举起无坚不摧的抗灾合力。一次次抗洪救灾,激发的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伟大精神。
他们的伟大贡献在每位队员的心中种下了“为人民服务”的种子,相信有一天,我们,中国的青年一代也会在各自的领域奉献自己的一生。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经历一次次洪水洗礼、家园损毁、苦难考验的蒙洼人民,没有向老天低头,没有向命运抱怨,没有因厄运折腰,而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人定胜天的英勇气慨,直面灾难,坚切不屈,奋起抗争。不留一处隐患点,严密防汛防灾、抗灾自救。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产业——黄岗镇柳编、曹集镇水产养殖、中岗镇畜牧养殖,蒙洼人民将“水害”变为“水利”发家致富。洪水退了,抢种——不留一分白茬地,水退人进,人进田绿,实施灾后重建,以实际行动展现蒙洼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重温了王家坝多次开闸蓄洪的英雄往事,不仅受到了强烈的心灵洗礼,更深深地感觉到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使命和时代重担。习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说过:“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都下去。”王家坝精神正是对宝贵经验的积累和对家国情怀的诠释。此次支教活动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延续,但我明白这远远不够,还需要将王家坝精神融入到生活中,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6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