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在建党百年之际,7月25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昆明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昆明滇池,通过调研考察,走访学习,科普宣传等方式,了解滇池20多年来的治污成果,学习有关水污染防治有关知识,始终围绕“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这一主题展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讲好生态环保故事,将小我融入大我,投身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国伟业中。
实践团队的第一站,来到了云南省驻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滇池的污染情况,治理方案的制定,各项质量指标的评测和污染源的监测都依托于此站的监测数据。副站长李振宇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做了一次关于滇池生态治理的介绍讲座。我们很荣幸地能在他的引领下回顾了滇池生态治理的历史沿革,同时深入了解了当下滇池水质的主要污染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我们了解到,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将滇池从最初的五级最劣等水质逐步提升到如今的程度。但是,李站长也向我们强调,一片水域的环境恶化,非一朝一夕所成,同样的,对水体的治理也不能要求立竿见影,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在这里,我们也有幸参观了监测站的工作实验室,学习认识了很多专业的实验仪器以及它们的用途和作用原理,将工作人员们的日常检测流程都体验了一番,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真切地明白了理论知识和亲身实践的天差地别,知道了监测站科研人员背后工作的不容易。
实践团队的第二站,是昆明市第一水质净化厂,随着社会发展,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含有农药化肥的农业污水不断注入,污染日益严重,建立污水处理厂,投入精良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水处理中的重头戏。在工作人员的带领解说下,我们了解到本厂每天可处理污水7500吨,主要收集本厂周边区域的生活污水。降低水体的总磷浓度是控制水体富氧化及蓝藻爆发的关键性措施,只有进入受纳水体的总磷量不超过0.05 mg/L,受纳水体中的总磷量不超过0.025 mg/L,才能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才不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而导致的水体溶氧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恶性循环现象才能得到控制。据工作人员了解,污水处理站采用速分生物处理与胞子转移除磷技术,先经过粗格栅进行第一次沉淀,通过水泵到细格栅进行除渣排泥及二次沉淀,再经由平流沉砂池进行第三次沉淀,然后到最核心的速分池进行速分生物处理。速分池分为配水池、速分好氧生物池、速分脱氮生物池、速分好氧生物池及清水池,最后流经滤布滤池中旋转大型纤维转盘进行最的过滤、紫外线消毒池与计量池排到广普大沟后流入滇池。通过不断的有效改善水体质量,最终,流入滇池的水质可达到普通农业用水或者灌溉使用。
实践团队的第三站,便是此行的主角——滇池。首先,我们实地调研了滇池附近流域的湿地,因为通过之前与专家学者的探讨中,了解到湿地系统是滇池与居民生活区的一个重要缓冲带,起着重要的隔离污水,净化水质的作用。我们主要前往的是海洪湿地公园周边的湿地区域进行调查,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试图分析湿地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根据我们的观察,滇池湿地是一块将土地划分成了数个大小不一的湖泊的沼泽区域,每一个湖泊四周的植被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层次化结构,从水底到离岸边几米的距离内,根据深浅程度的不同,依次种上了浮萍、一年至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灌木、以及高大的乔木。根据我们先前的了解,这样层次状的生态结构正是湿地惰性结构的代表。
在社会实践的最后阶段,我们前往海埂大坝,我们要将这些天学到的知识和思想传递给他人。此外,我们提前用了两天的时间精心准备,独立设计了一个宣传手册的模板,上面记载了我们这一周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对滇池环保治理的所见所思,我们将其浓缩以宣传册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是我们团队工作的总结,也是很高效的环保宣传方式。而在与游客和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不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相当一大部分人对滇池生态环境都相当重视。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安全的水源、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像有人所说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滇池之旅结束了,我们每个队员都带着宝贵的生态治理知识和对滇池美好的记忆满载而归。经此一旅,我们将继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青年的身份,为生态保护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8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