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静)7月12日至7月24日,为进一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映山红”社会实践团队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结合红色党史学习教育内容,采用“调研+支教”的模式,走访了安庆市14个红色文化地标,采访了8位红色人物,将红色文化注入乡村支教课堂,向乡村孩子传递生动的红色精神。
寻访先烈足迹,挖掘红色资源
红色历史不是书本上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现实。为了让支教地花山村的孩子们感受到“可触摸”的红色文化,团队决定从孩子们身边的文化开始挖掘。“我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花山村的一位75岁的老党员方光明向团队成员激动地讲述着奋斗岁月,老人还自豪地向团队成员展示了政府给他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鲜艳的党章见证信仰的坚守。“我的二叔是在解放战争时因从事地下工作被叛徒杀害的。”烈士曹宗才家属曹新发讲起先辈那段血泪史依然心潮澎湃,烈士的英魂会在后人的记忆中永存。
同时,团队所在地安徽省安庆市在地理上有着独特的战略地位,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曾经的安徽省省会城市,在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也曾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红色故事,涌现出无数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为传扬当地宝贵的红色资源,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中共安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中共怀宁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中共安庆建档会议旧址陈列馆、安庆市烈士陵园、安庆市独秀园、安庆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故居旧址等14处红色地点,采访了安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徐舒媛主任、安庆陈独秀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李银德老人8位人物,深入了解红色历史,探究当地红色文化。“历史中的先烈们远比影视剧中表现的更为伟大。”安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方明华副主任接受采访时说道,重现红色革命精神也是团队此行之义。
打造红色课堂,指引童心向党
“你们知道咱们安庆的陈氏父子分别是谁吗?——不知道”,课堂上,在观看影视剧《觉醒年代》时,乡村孩子们面对老师关于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的提问异口同声地回答,孩子们茫然的表情刺痛了团队成员的心,成员们意识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刻不容缓。随即,团队成员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将调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把团队成员亲眼看过和亲耳听过的红色文化传递给孩子们,用深深感染着团队成员自身的红色精神触动乡村儿童。
如何让书本上的红色文化“活”起来呢?团队成员选择了很多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活动。每天上课前的半小时总是孩子们热切盼望的时刻,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每天固定的“红色故事会”时间,老师们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讲述再现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孩子们与红色人物一起或慷慨、或悲伤,而有奖问答、击鼓传花等环节的设置也使孩子们的参与感大为增强,让他们乐在其中,课堂上的气氛总是十分活跃,在游戏中就将红色知识牢记心中。
此外,团队成员们还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艺术之中,让乡村孩子们在拓展视野的同时,还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感受到红色精神。在支教期间,团队成员分别开展了器乐、声乐、朗诵、舞蹈、戏曲、折纸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孩子们在古筝曲《井冈山上太阳红》的激昂乐声里感受坚定不移的革命初心,在朗诵《海棠花祭》时感受舍己为国的革命情怀,在《我们都是追梦人》的欢乐舞步中感受新时代的青春风采,在黄梅戏《党的女儿》的赏析中于乡音间感受共产党人的坚毅品质,在折叠出的颗颗红心写下家国心愿…….
课堂内外联动,党旗映山红遍
“红色教育不仅是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对我们自身的自我教育,老师深入理解才能让学生心领神会。要想更好地教给学生红色文化,也不能是课堂上的照本宣科,而应该让课堂内外联动,让红色文化真实可触。”团队中的一位老师总结道。团队成员结合热点,以红色教育为目的,实地走访调研学生身边的红色文化,并将调研过的红色故事和人物用生动的形式传递给乡村儿童,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快乐高效地学习红色文化知识。
此外,团队成员除了将红色教育从”课堂外”带入“教室里”,还未完成了将知识走出课堂。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拉近与红色文化的距离,团队成员还带着课堂上孩子们的问题,在安庆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故居旧址、怀宁县独秀山等多个地点录制了5期视频课程,使他们更加全面地走入红色历史和人物。另一方面,团队成员在保证安全地前提下,带领部分留守儿童和乡村儿童代表来到烈士陵园等地拜访致敬。孩子们将在课堂上折好的红心认真地放在烈士地墓碑前,“你们的英魂永驻我们心间!”“祝祖国越来越好!”一颗颗红心上写着他们对于先烈真挚的敬意和对祖国美好的祝愿。
革命传统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在短暂的支教过程中,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映山红”社会实践团队以红色主题切入点,充分利用当地革命传统资源,并在红色支教中注入大学生群体的创意和活力,完成了一次内外联动、寓教于乐的红色文化支教之旅,让鲜艳的“红”花在支教地映山开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11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