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弋阳腔在过去百年的兴衰历程,以此探索弋阳腔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之道,同时为其他陷入发展难题的优秀传统戏剧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思路,8月2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弋”往无前实践队赴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针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弋阳腔展开实践活动。
弋阳腔,汉族戏曲声腔之一。简称“弋腔”,它是宋元南戏流传到弋阳县后通过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辗转改益”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产生于元末明初,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中国四大声腔,是中国的高腔鼻祖,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厉兵秣马,漫漫长路奔弋阳
在实践活动正式开展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弋”往无前实践队队员合作进行查阅资料、联系受访对象、准备采访问题、调研行程规划、编撰问卷、应急预案策划等准备活动。通过多方面搜集有关弋阳腔传统戏剧的资料,实践队员对弋阳腔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以及艺术地位有了充分的了解。随后,实践队员联系当地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及相关受访者,约定采访时间。最后,围绕着“探索弋阳腔百年的兴衰史及背后原因”的实践主题,实践队员群策群力,分析、筛选、整合出若干个针对弋阳腔传承发展与创新等难题的问题,并形成了关于弋阳腔创新现状及全民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在了解当地防疫要求后,实践队员积极准备活动预案,以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一切准备就绪后,实践队终于于8月26日赶赴江西弋阳。
图为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的弋阳腔馆。
下马看花,探访弋阳腔剧团
8月27日上午,实践队员前往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采访剧团团长杨康老师。采访中,杨康老师从百年前受战争影响的衰落讲起,到五十年代弋阳腔剧团的重新组建,到八十年代初剧团达到发展巅峰,再到九十年代的几近灭绝,最后到二十一世纪初政府的及时抢救,而后发展至今剧团更上一个阶梯,杨康老师将弋阳腔百年的兴衰史在实践队员面前徐徐展开。随后,实践队员主要围绕弋阳腔的艺术特点、政府的具体扶持措施、近年的创新举措以及传承难题的解决之道等重要问题对杨康老师进行采访。同时,杨康老师表示,弋阳腔作为弋阳本地古色旅游资源,积极与当地绿色景点合作开展旅游演出,并且结合红色文化创作大型革命现代戏《方志敏》等等,在当地反响热烈,无一不体现出弋阳腔大力发展的创新精神。另外,受到疫情影响,剧团已近两年未能演出,弋阳腔的发展壮大依然受到资金与知名度等多方面的制约。这些难题,期望能够在未来在更多人的努力下协同解决。
图为实践队员与杨康老师合影。
顶日前行,下乡探访古戏台
8月27日下午,实践队员在参观弋阳腔舞台道具展馆时,意外得知馆内戏台模型仍有部分至今保存完整。次日上午,实践队员乘车前往弋阳县西童村与上童村两地探访清代遗存古戏台。通过当地村支书介绍,实践队员了解到,古戏台为村内祠堂的一部分,作为村内的文娱中心,祠堂包含有戏台、天井、观众台及宗族祭祀厅等功能区,主体为木质结构,建筑工艺堪称一绝,而随着近年弋阳腔的逐步复兴,古戏台也得到了有效保护。村支书告诉实践队员,村内老少均爱听戏,当地至今流传有这样一句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事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正是因弋阳各地具有如此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弋阳腔剧团才得以在濒临绝唱之时重焕生机。
图为西童村古戏台。
道在日新,调研数据亦日新
为进一步了解弋阳腔创新现状及赣东北地区民众对其了解情况,在实践开展前,实践队员通过当地亲友关系发放线上问卷,而在实践开展的四天中,实践队员在每日清晨、傍晚前往弋阳县滨江公园、湿地公园等地展开街访,力求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各个年龄层次。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民众对弋阳腔的创新举措持支持态度,并且不同年龄层次受访对象针对创新的方向、传承难题的解决以及当代戏剧表演如何吸引年轻人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完整的调研数据有利于实践队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与结论探讨。
图为实践队员对一位老人进行街坊。
鞭辟入里,走访弋腔传承人
8月28日下午,带着好奇感与深入挖掘弋阳腔故事的决心,实践队员前往拜访了弋阳腔国家级传承人——林西怀奶奶。在与林奶奶的攀谈中,实践队员了解到,林奶奶小时候的理想并非演戏,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她从小学习优秀,并且极具语言天赋,当时她的理想是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记者或是翻译。而在15岁那年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弋阳腔演员后,林奶奶的人生便再未离开过弋阳腔,林奶奶说:“我到现在始终记得当年师傅对我说过的话,不论台下是否有观众,不论他们在不在看,只要你站在舞台上就要认认真真地演”。这便是林奶奶此类非遗传承人因艺术执着、为艺术献身的传承精神。
林奶奶的一生不仅热衷于弋阳腔的表演,还致力于弋阳腔的保护和传承。对外,林奶奶创立国家级非遗弋阳腔林氏工作室,以此平台在省内外大力宣传弋阳腔;对内,林奶奶等一批老艺人与当地学校合作建立弋阳腔班,从小培养弋阳腔演员。当被问及弋阳腔的未来发展时,林奶奶说:“传承弋阳腔的责任和重担在年轻的弋阳腔演员肩上,希望他们永远保持对弋阳腔的热爱和为之奉献的信念,更好地把弋阳腔艺术传承下去”。少年兴,则国兴,弋阳腔的传承发展噩待青年人添砖加瓦,相信在不久远的将来,会有更多年轻的身影出现在弋阳腔的队伍中。
图为实践队员与林西怀奶奶合影。
弋阳腔作为中国高腔之源,已在华夏大地传唱六百余年,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经久不衰,固然与社会、政府的支持及其本身的与时俱进有关,但“弋”往无前实践队在本次实践活动中亦真切感受到她深刻的文化内核,青年学子更应勇于承担起保护地方特色戏剧的重担,作为一名传承者与保护者,让古老的戏剧文化重新在中华大地上“火”起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17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