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寻支教的新模式,将课程设计与支教地传统文化相结合,8月10日至8月18日,走向振兴实践队对柳山镇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归纳,共设计出16课时的系列课程,并在柳山小学进行现场授课。
在课程设计前,队员走遍柳山镇27个重点村,共记录文化20余个,采访村民100余人,并参考《史记》、《竹书纪年》、《汉书》等多种文献,用“一城两树一武两文”和“两岭两洼五河八山”来简要概括了柳山镇的文化现状,最终选择了16项重点文化进行深入调研。
“一城”即朱虚城,“两树”即庙山四月雪,“一武”即庙山低攻拳,“一文”为临朐周姑戏,另“一文”为魏家遗址。“两岭”,即泉子崖岭和洪山岭;“两洼”,即土质肥沃、耐涝抗旱的柳山洼、庙山洼;“五河”即为纵贯柳山全境的孟津河、英山河、金钜河、丹河、洋河,是孕育了柳山丰厚沃土的母亲河。“八山”即柳山、纪山、洪山、福山、长山、塔山、猴子山和瓮石山。
“在课程设计开始前,我们思考了很长时间,害怕设计的课程并不能让学生感兴趣。但是队员之间相互支持,最终我们坚持了下来。”队员袁致远感慨道。据了解,为了设计出高质量的课程,团队9位成员用200余小时进行筛选与模拟授课,经常熬到凌晨三四点钟。
12日上午,队员进行了第一次现场授课,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课程内容很感兴趣,部分在平时课堂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讲的是我们村庄的文化,我从小就知道,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从来不知道我们镇上有这么多的传统文化,以后出去和同学说自己的家乡,我也能说出许多特色了。”学生在分享课程心得时这样说道。
除课程讲授外,实践队组织了系列的体验课与参观学习。体验课包括周姑戏与低攻拳、剪纸等,参观学习的地点有“朱虚城”城头村,魏家遗址,柳山酱菜加工场……队员引导学生自主发掘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原因,并鼓励学生为如何更好发展传统文化发表自己的观点。为督促孩子们保持学习状态、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针对性查缺补缺,队员还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详细地解疑答惑,让他们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暑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外,队员也开展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多种文艺活动。写校歌、录制MV、组织合唱比赛、排演历史剧……实践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让孩子们领略书本之外的精彩。
完成校内的各项工作的同时,队员还积极走入乡村,开展公益活动,传递爱心接力棒,实现人生价值。队员联系各方资源设立“疫情防控宣讲岗”、联合各村村委向当地中小学捐赠图书、组织开设“书香文化节”……
了解到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想要辍学打工时,队员与小学教师一起到特殊儿童家中走访,切身感受到那些家庭对学习的关注程度。当队员张冠承与一位因家庭原因想要辍学的女孩交流时,他被深深触动了:“本以为孩子是不懂事,但是真实情况却是她看到父亲太辛苦想早点辍学打工为家庭分担,我想尽可能多得帮助这些孩子,给他们一些我能给的东西,哪怕个人能力有限,我也愿意从点滴小事开始做起。”
“时光飞逝,我的课程快结束了。来柳山之前我害怕很多事情,但是真正结束了我却十分不舍。”队员朱宗凡感慨道。朝夕相处中,实践队与当地孩子之间传递得不仅仅是知识,也是真诚炽热的爱心。朱宗凡表示,他希望自己身边的朋友可以积极地投身公益,从自己开始,为国家的未来做一份贡献。
此次走向振兴实践队的暑期课程设计活动,以柳山镇这片文化故地为阵营,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也让队员体会到乡村教师工作的不易,真正在社会课堂中接受教育,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未来,走向振兴实践队将对标乡村文化进行课程设计,真正落实到乡镇文化挖掘与发扬之中,用多种方式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播,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22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