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耄耋老兵,感悟红色精神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正值建党百年之际,回望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今天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路上经历的苦难和挫折、这一段段悲壮的记忆,谱写在了中国历史中。
老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他们是不可磨灭的记忆。他们当初抛家弃子,为保卫祖国山河浴血奋战、挥洒热血,他们的事迹应当让更多的中华子孙所铭记,他们的精神要永远流传于世,供后世学习、传承。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老兵,让他们的精神得以传承,2021年6月,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践行胡杨精神,讲好老兵故事”踏上了寻找老兵路上。
8月15日,团队成员依次寻访了霍保镇、杨海涵、杨勇、马有福等十一位耄耋老兵。这十一位老兵中,有的十几岁就进了疆,将根扎在了南疆;有从十万支边大军中成为农一师副师长;有为新疆发展献了青春献儿孙的……无不讲述着“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故事。
霍保镇老先生,当初还是陕北的一个青年小伙,为响应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进入了新疆。据老先生回忆:在参与修建中巴公路的时候,支队所在的地方经常有狡诈的黄狼出没,而由于当时施工任务紧张,并没有去理会这些“不速之客”,只是要求关紧门窗。但有天早饭后,有一只黄狼突然出现在工友的身后,工友边与黄狼周旋边大呼“黄狼来了!黄狼来了!”,听到声音的霍老,拿着一根撬石头的钢钎就奔向黄狼,并用钢钎将黄狼劈到在地,看到黄狼倒地,大家一涌而上,用铁锨、十字镐、棍棒拍死了黄狼。后来在年终总结会上,支队奖给他一块瑞士产“山多斯”手表,这块手表,老先生一戴就是二十年,后来阿拉尔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建成,霍老将手表捐赠给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从1964年进疆,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霍老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南疆。
“我们在新疆是上海人,回到了上海是新疆人,在新疆时哭着喊着要回上海,到了上海魂牵梦萦的要回新疆”。杨海涵老先生,这位从十万支边大军中成长为农一师副师长的老人,从繁华的上海都市到盐碱地,从高楼大厦到地窝子、土块房,对他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但是他坚持下来了,并为新疆的发展奉献了一生。在退休后,他并没有回到上海故乡,而是用十多年的时间,筹划修建知青公园。讲起修建知青公园的初衷,杨老说:十多载筹划修建知青公园,是为了让新一代的援疆人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三五九旅以及他们父辈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精神。让葱茏的绿荫见证这一段拓荒者的历史,让代表生命的绿色告诉后人:上海支边青年这一个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代代的支边人,穿上军装,背起行囊,响应党的号召,在报效祖国、为国分忧的精神感召下,毅然决然地告别故乡奔赴新疆。月台上下,虽有与亲人惜别的不舍和泪水,但更多的是满怀屯垦戍边的一腔热血。奔腾不息的塔里木河畔,见证了一代代兵团人的不负韶华,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老兵身上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穷力量。开启那段尘封的记忆,从老兵身上汲取坚定理想信念的力量;汲取敢于吃苦、勇于牺牲的精神;汲取团结一致、严守纪律的理念;汲取联系群众、人民至上的思想。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因为组织需要我参军入伍,我除却戎装更是组织的需要”。“现在年纪大了,我还是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做贡献”…这一句句诚挚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六十年代的大漠荒原,苍苍胡天穹庐下,丰碑无言:三五九旅的光荣传统,宣示着钟情交织的信仰理想。这种精神,是南泥湾精神的延续,是兵团精神的生动佐证。
至真至深的兵团精神,根植于精神的沃土。在六十七载的屯垦戍边中,兵团红色基因已熔铸于血液,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老兵精神,兵团精神。一个英雄就是一个标杆,一群英雄就是一片高原。背靠历史,缅怀国家记忆,走进老兵,传承兵团红色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22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