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8日开始社会实践,通过三天的学习,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西和县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对乞巧节文化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与理解,在剩余的几天中,成员们在其他方面有得到了很大的进展。
【乞巧风俗】
西和县的乞巧风俗是中国乞巧文化的活化石,发展至今,参与人数逐年攀升,乞巧活动丰富多元。虽然在形式、参与群体和活动内容上有所变化,但人们对待乞巧的态度、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对辛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美丽人生的憧憬,亘古不变。这是人们对乞巧文化的传承。
随着乞巧文化的不断发展,乞巧已经不只局限于表达女性的渴求及夙愿,而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潜移默化的优秀精神文化的影响和崇高道德品质的发扬,通过代际传递,有着一定程度的教育意义。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乞巧文化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有利于提升生活水平。这是乞巧文化传承中的创新。
【乞巧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对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西和县城有一个名为避难广场的地方有些消费扶贫直销店,这里有大量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售卖各种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等,保护和传承乞巧这项民间艺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助力脱贫。
除此之外,近年来,西和县把旅游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旅游赋予文化精神特质。以西和北至礼县祁山、南至何坝安峪,东南至石峡包家窑,西至姜席晚霞湖3条长廊为主线,全力打造西礼乞巧文化经济带。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份(2020年和2021年因陇南地区洪涝灾害和全国疫情的影响而取消了群众聚集性的民间乞巧活动),西和县旅游接待总人数110.4万人,同比增长38.5%,旅游综合总收入56400万元,同比增长35%,仅晚霞湖景区旅游接待总人数87.4万人。
【乞巧节的最后一天】
8月14号是西和县人民乞巧活动的最后一天,今天的主要活动是“送巧”。活动一般是在深夜开始。在这之前的时间里,姑娘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抓紧送巧前仅剩的一段时间尽情唱巧。在供神桌前,你约四五人往来穿插唱一曲,她约四五人极足跳跃唱一曲,有时集体牵手摆臂唱一曲,此起彼伏,歌声不断。直至把所有乞巧歌曲反复唱到尽兴为止。深夜,乞巧组织者很不情愿地宣布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无奈地分站神桌两旁,齐唱《送巧歌》。各个村的姑娘们会将“巧娘娘”从家中送至最近的一条河边。姑娘们由于对巧娘娘的不舍会失声痛哭,一路上都是悲哀的哭声。到达最近的一条河边时一般会由年纪最长的女性在河边点燃塑像,其余女性都会按照年纪大小按照顺序跪下恭送巧娘娘。姑娘们看着燃烧时升起的青烟时都会完全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号啕大哭。当塑像完全燃烧之后,姑娘们便会将燃烧的灰烬轻轻放入河中,好让“巧娘娘”尽快跨过银河与牛郎相会,这也是姑娘们所能尽的最后一份微薄之力了。
在这七天的社会实践中,成员们对西和县乞巧节文化有了系统、详细地认识,在网络上积极地找寻、分析每一处信息。在实践地最后,成员们都想去真正地感受一次乞巧节的氛围。同时,成员们也知道了社会实践开展的意义所在,这次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西和县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任务圆满结束。
文字记者: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西和县暑期社会实践团 胡文辰、董娇娇、李海洋
摄影记者: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西和县暑期社会实践团 董娇娇、刘涛
审核人: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杨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26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