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乡村振兴,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课题。显然,这其中既要有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崭新面貌,也包含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风绪余韵。为继承和弘扬袁家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校农学院大学生第二党支部赴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青年实践队于9月4日至9月5日就农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民俗文化领域的有效衔接情况进行调研,挖掘提炼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在前期资料准备阶段,我们了解到袁家村地处关中渭北,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民公社时期,袁家村是有名的“烂杆村”,但在第36任队长郭裕禄的带领下,全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甚至一举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袁家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经过艰难抉择,村委会积极调整发展思路,积极响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决策,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把以吃为主的农家乐办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生态、民俗、文物资源有机整合的多层次、多品味的关中印象体验地。
为了对袁家村的发展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队员们首先来到了袁家村的村主任接待室,村主任王创战热情地接待了调研团的成员们。在会谈过程中,王主任对袁家村的概况进行了总体介绍,并重点介绍了袁家村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突出特点和成功之处。在村委会的安排下,调研团来到了袁家村村史馆,具体了解袁家村是怎样探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空间,打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的。
随后,调研团的队员们深入商户摊贩,亲身感受袁家村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完美结合。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小小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有不少。队员们首先走进的是早已慕名的孟庆玲老师的剪纸铺子。铺子并不大,但就是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内,陈列了许多精致的剪纸作品——-有简单的花鸟虫鱼、也有精美的戏装伶人,个个精美,让人眼花缭乱。除了她的剪纸作品外,我们还看到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奖杯和奖状等。在和孟庆玲老师的交流中,队员们才感受到这位剪纸大师的风骨。队员们到访的时候,孟老师正在制作一幅送给朋友儿子新婚的礼物,才有幸看到这位剪纸大师的手艺,只见老师手上刻刀翻飞,在剪纸上掏出一个个小洞,这些不起眼的小孔正是精美剪纸的一部分,队员们看得目瞪口呆,围观的游客中不乏剪纸爱好者,孟老便拿出剪刀让大家体验一二。“好的我都还没摆出来呢”,听到队员们的赞叹声后,孟老师走到工作室内给大家拿出了一个装卷轴的盒子,赫然写着“清明上河图”。小小村落,小小剪刀下竟有如此盛世图卷,队员们立马被传统剪纸文化俘获。
除了剪纸的铺子,袁家村的吃食也大有来头。在走访过程中,祠堂街的“云云馍”也让大家流连忘返。始创于1953年的关中特产云云馍原是进京赶考的干粮,经过现代技术的改良,口味不再单一,但保留了原有的特点,让人越嚼越香,回味无穷。尝过传统小吃云云馍,极具现代气息的腐竹坊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力。腐竹坊采用机械化和人工结合的生产方式,透明化生产,让大家看到腐竹的生产过程,吃得更放心。在和腐竹坊老板的交流中,队员们得知在疫情的影响下,原本的大生产线已经关停,只开了一条小的生产线,但现在复工态势良好,所以生产线不久就能全部开放。疫情下的袁家村并未停下脚步,这座民俗文化村在村党委的领导下,走得坚定而平稳。
乡村是农民栖身聚居的家园,是都市人“回望乡愁”的心灵归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神秘而奇丽,粗犷或柔美,是一股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又深藏于人民行为、语言和心理之中的强大精神力量。良好的传统民俗文化,不仅催生了乡村文明,推动了乡村发展,还发挥出了凝聚民心、教化民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要善待传统民俗文化,保护老祖宗的“筋骨肉”和“精气神”,让其在传承中迸发出勃勃生机,历久弥新。袁家村正是走在这样一条传承和创新结合的道路上,让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动力,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耀眼底色。将传统民俗及昔日的寻常景物,转化为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的特色底蕴和宝贵资源,增添美丽乡村建设的独特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32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