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9月6日电(通讯员 储璐)八月伊始,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行则将至队”走出校门,走进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以黄山市为切入点,探究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民养老问题。行则将至队共计10人,由队长胡嘉琪,队员蒋惠琳、栗继萍、吴志豪、刘政、刘吕晴、强海婷、方茵、王熙尧、储璐组成,他们来自不同的学院,各尽所学、融会贯通。团队在走进黟县之前,着实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先是通过互联网查询有关黟县的相关资料,确定调查地点,准备访谈问题初稿,提前与村委会线上联络,根据村委会答复,对初稿进行反复修改与打磨,结合该村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提高访谈内容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将实践活动的细节考虑得十分详细。
8月13日,调研团队抵达黟县西递镇潭口村,与事先联系好的村委会大厅工作人员徐迎春组长会面。调研团队向工作人员了解到,西递镇潭口村的大部分土地均不用收钱,都是免费提供给村中村民,很大一部分的土地都是荒废状态的。随后,调研团队向工作人员询问了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了解到,在西递镇潭口村,只要是家中青壮年有稳定工作的,基本都是同意土地流转的,而没有工作的就是自己在家种地,自给自足。团队在和工作人员的聊天中得知,村中土地流转现象较少,主要原因并不是村民不愿意,而是地形因素导致。黟县位于山区,多为丘陵地带,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同时,单独一户人家所承包的田地较为分散,面积也不算大,难以流转出去。针对这样一个土地流转制度,团队向村民询问了农民养老问题,了解到现阶段村民的养老是基本依靠子女赡养,国家每个月仅补贴一百多元。而黄山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黟县又拥有宏村与西递两个热门景点,物价本身偏高,国家补贴的一百多元对于大部分老人而言,仅仅能用来购买米油,想要完全依靠补贴生活是显然不可能的。
随后团队走进了村委会书记办公室,对王明祥书记进行了采访,深入了对于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民养老问题的了解。通过对王明祥书记的采访,团队了解到农民种地的成本比较高,而农作物售价却很低,自己种田所得收入或许比不上流转所得收入,但相差并不是很大。采访中,王明祥书记指出:目前村中有重点项目正在建设,所用土地均为一次性转让的,直接转让为了建筑用地。谈到村民养老问题,王明祥书记向团队成员说明,村中对于养老并没有直接补助,老年村民的确仅有国家每月补贴的一百多元。
在和王明祥书记的谈话后,团队成员在村中随机采访了一些村民。其中团队向村民徐婷女士了解到,徐女士家中有一位七旬老人,家中的青壮年基本都有稳定工作,故家中没有主要劳动力,因此田地基本都是处于荒废状态的。当团队询问到土地流转是否会改善家中情况时,徐女士表示家里对于土地流转的态度是支持的,原因很简单,土地流转的确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不过因为地形等因素的原因,徐女士家中土地并未得到合适的流转机会。同时,团队也向徐女士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家中均给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但是老人的养老目前依旧主要依靠子女赡养。
调研结束后,8月15日晚团队成员进行了线上会议,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本次实践心得,探讨实践成果,梳理调研报告的思路,完善报告框架。通过此次线下调研活动,团队得知潭口村的土地流转现象较少,村中养老主要依靠子女赡养,以及家庭自主购买的养老保险。而土地流转的确会为村民带来一些收入,但对于潭口村而言,地处山区这一自然条件,大大限制了村中的土地流转。而山区这一地形并不只是潭口村的特色,甚至是整个黟县,整个黄山的特色。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以山地为主,境内山丘屏列,岭谷交错,土地难以流转是山区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国家对于潭口村的养老补贴力度显然是不足以支撑老人的日常花销。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脉。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向城镇聚集,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加速态势,但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仍存在一定问题,也正是因为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从而影响到了农民群体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因此,行则将至团队呼吁:政府应对山区农村的闲置农田进行合理规划,村委会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相关知识宣传、引导,做好群众工作,切实保障好村民的土地流转权益为山区老人提供挣钱机会,针对山区农村制定养老保险,加强养老补贴的力度,改善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农民养老问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34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