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践行知识强国——华南教育历史研学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响应广东省政府为提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知名度影响力,学习传承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高校学子在艰苦的环境中践行知识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广东海洋大学一五一六团队于7月21——26日从清远前往韶关坪石、大村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民众的生活水深火热,一五一六团队探寻广东高校学生是如何在此背景下进行学习、如何宣传抗日救亡、如何践行知识救国。史料记载1938年广州沦陷后,广州许多高校、青年学生和政府机构陆陆续续搬迁到粤北地区,到1940年底,广东的五所大学中有四所迁到粤北,国立中山大学从云南迁到乐昌坪石,曾搬到广西的勷勤大学教育学院改名为广东省文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先后搬到韶关,东吴大学、岭南大学、广州大学也搬到韶关。一时之间,韶关也成为战时省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韶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高校搬迁到韶关后,推动了当地的教育质量。
当时中山大学在坪石遍地开花,学院遍布坪石十几个村子,如:管埠有中大师范学院、清洞有文学院、武阳司村有法学院、新村有工学院、塘口有理学院、三星坪有工学院和许崇清故居、车田坝有一年级教育委员会、坪石老街有总办公厅、研究院和先修班、铁岭有文学院,可见办学地点分布之广,几乎遍布坪石镇,在当地传播了新文化、新思想,开启了民智,此乃“大学”也。
坪石管埠是战时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所在地,后迁至铁岭。一批艺术大师汇聚于此,他们在音乐、绘画、文学、木刻和戏剧等方面进行创作,用五线谱、画笔、刻刀和剧本作为抗日武器,将抗日救国的思想和情怀传递到师生和民众中去,他们在管埠构筑中国抗战艺术高地。
坪石清洞是战时中山大学文学院所在地,经时光的冲刷,当地居民罗婆婆带我们去到当时的办学地点,看到中大文学院房屋已坍塌并长满杂草,文学院的操场已变成草丛,如果没有当地人介绍我们根本不知道那片杂乱的草丛竟是中大文学院在清洞的办学地点。我们发现操场旁小水池的地面上铺的一些石块上刻有字,但有些磨损严重。由于在烈日下光滑的石块发亮,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上面竟有字,不过我们还不知道这石碑从何而来,估计这些石碑和文学院有关。
坪石武阳司村是战时中山大学法学院所在地。武阳司村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高校中传讲的早期阵地,王亚南先生在课堂上用《资本论》的基本观点主讲中国经济问题,学生反应热烈。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原论》被称为“中国最早一部尝试把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成功之作”,《中国经济原论》的专著初稿是王亚南先生在武阳司村的“最后一课”,序言中强调这本书是中大课堂师生间不断辩论的结果,王亚南先生的著名著作《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也是与李约瑟在坪石长谈后的思考、研究。除王亚南先生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先生在法学院执教和学习,如:李达、梅龚彬、雷荣柯等先生。可见中大师生在战火中对坚持学术研究和知识救国的思想。在武阳司村一山坡上有法学院炮楼旧址,但多年来日晒雨淋,只剩下一面墙壁,墙上还有弹孔和用来攻击敌人的小窗口。
坪石老街是战时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的总办公厅、研究院和先修班所在地。坪石老街的楚南会馆更是中大校本部。时光飞逝,如今的楚南会馆也只剩下那庄严的大门部分,但其上方木梁雕刻依然精美,流露出历史的坎坷。目前,坪石老街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正在建设中,中师剧场和定友图书馆已完工。在7月20日中师剧场启用,期间演出了《茶花女》《阿Q正传》等,定友图书馆已在去年国庆节开馆,“定友图书馆”的设立是为了纪念中国图书馆界的一代宗师——杜定友,为了纪念中大在坪石办学时的图书馆和杜定友先生,定友图书馆再次站立在坪石老街,继续转递知识的光芒,图书馆内有中山大学捐赠的五十年代出版的图书和中山大学在坪石教学时的刊物影印版,展现了着抗战时期中大师生对坚持学术理想、知识救国、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
坪石塘口是战时中山大学理学院的所在地,中大租用当地的民居、宗祠进行教学和生活,在塘口还存有较多用青砖建立的老房子。部分房子目前正在修缮中,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正在建设中。
韶关大村是东吴大学和岭南大学的所在地。在1941年,在香港办学的岭南大学因香港沦陷而迁到韶关办学。但由于时间长久,旧址已倒塌,目前正在重建中,尽可能还原当时建筑风貌。据了解,这次岭南大学的旧址重建是有当时岭南大学李校长的儿子的帮忙,李校长的儿子小时在大村生活过,对岭南大学当时在大村的办学有一定的了解,李校长儿子的帮忙让大村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有更高的还原性。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不仅能传承、铭记这段在抗战中坚持学术理想、坚持知识救国、宣传抗日救亡、光辉而艰难的烽火历史,还能鼓励学生们在和平年代更有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0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