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实践团队采访了05级中文系本科生09级文学院研究生丁晴,现芜湖市横岗中学语文教师兼语文教研组组长。毕业九年,丁晴重返母校,再次拾起过往的记忆碎片,感慨的是物是人非,心中仍不减的是对母校的热爱和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情。
(丁晴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安徽师范大学 肖雪琪提供)
从步入大学开始潜心学习
回忆起第一次踏入校园,丁晴仍记忆犹新,那时的安徽师大花津校区刚建成不久,文学院是所有学院中第一批搬到这里来的,校内道路两旁的树木也才刚刚栽种,几乎所有的水泥地都暴露在阳光下,空旷的校园和军训时三十八、九度的高温,给丁晴留下了“寂寥”的初步印象。但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学校环境,丁晴才没有步入大学就心浮气躁,而是沉稳了下来,她认为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刚刚入学的大学生潜心来学习和做学问,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
在大学能得到的远不止于书上的专业知识,丁晴在保证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参加了不少学生组织,从班级的文艺委员,到赭麓书画社的文艺部部长,再到研究生时文学院研究生会的文艺部部长,丁晴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组织能力、艺术素养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都让她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也更加自信。被问及是如何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学生活动的参与中找到平衡的,丁晴表示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两者兼顾也的确很忙很累,但如果想要在大学里脱颖而出,肯定就要比旁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幸,有所付出必也有所回报,丁晴大学时所积累的一切,在日后的工作中,也都化为了同事和学生们的信任回馈给她。从教的决心在安徽师大的土壤中萌芽
回想起在安徽师大求学的美好时光,丁晴激动地表示有几位老师对她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她本科期间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叶帮义老师一上午四节课连堂,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他可以四堂课都不下课,学生在教室中坐四个小时,老师就要在讲台上站整整四个小时。“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这四个小时坚持下来都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丁晴回忆起来颇为感触,或许就是那时老师在讲台上精彩绝伦的讲课,在她的心中埋下了想要从教的种子。
给丁晴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研究生期间的导师何更生教授。何更生教授在她本科期间上的正是关于教师理论的课程,也正是这门课程,奠定了她后来对研究生时所学专业的兴趣,后来她决定考研的时候,才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专业的研究生。丁晴提及何更生教授时,言语中十分景仰:“和他接触越深,他做人的高尚、做学问的严谨就越影响到我的人生和价值观。”后来丁晴也从事了语文教学工作,两位老师的为人和教学也无时不刻影响着她。
在安徽师大的摇篮中学会为人处事
在丁晴的眼中,安徽师大更像是一个摇篮,接纳了刚刚离开家人、将要步入社会却仍懵懵懂懂的她,教育了她在未来的人生中应有的行事准则,也孕育了她的梦想,铺就了她的成长之路。提及此处,丁晴十分感激她本科期间的辅导员李伟老师,是李老师的关切和包容让她在初入大学的无措中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她表示,李伟老师也对她的入党之路起到了极大的引领作用,“我那时就想,我一定要做像李老师一样的人,虽然我的力量很微弱,但我也会用这微弱的力量和光芒去照亮身边的人”。
走上工作岗位,安徽师大带给丁晴的还有一种名为底气的自信。采访中记者问到“安徽师大的教育给您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这个问题时,丁晴的脸上满是自豪的光芒:“每一次别人介绍我或我做自我介绍时,都能骄傲的说我是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安徽师大,无论是整个校园的学风,还是老师们治学的态度,都教导了丁晴要时刻认真严谨,她认为这对她的人生来说是都是很宝贵的财富,让她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踏踏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做人。
“惟诚可破天下之伪,惟实可破天下之虚。” 这句话出自蔡锷的《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安徽师大教会丁晴的真诚做人、踏实做事,现在,也由她再传递给安徽师大的莘莘学子,共同勉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1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