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转向于乡村振兴。为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来自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园艺、经管三所学院的赴胶东寻找手艺人传承非遗文化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于8月1日聚集在潍坊市,围绕乡村文化底蕴、生态宜居、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进行非遗文化调研,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7月25日上午11:00,团队成员在线上对活动进行动员与统一安排。会议中各成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行动上更是积极响应,为顺利开展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针对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看法,进行了网络调查问卷的设计。
随后,通过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发布120份问卷。28日下午共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实践团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统计,并于网上查阅相关文献后进行讨论,由王亚琪同学撰写宣讲稿,旨在为实践地民众提供一场专业又不乏趣味性的科普,普及相关知识。
在一切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带着激情与期待,于8月1日上午10:00各成员抵达潍坊市青州市,分成两队,对周围乡镇进行调研,走访了冯徐村、黄鹿井村。通过基层考察及走访入户,有村民口中得知:在政策推动之下,村内文化墙和文化广场已修建完成,古法风筝也借着互联网的东风,逐步开始崭露头角、重出江湖。
为普及基础知识得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团队成员向每门每户分发精心制作的宣传手册,家家入户进行简单的宣讲,其中内容包括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非遗传承机制创新的思想、共同富裕政策的普及。期间,超过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杨遵仪热情的分享了他对于乡村振兴的看法。通过志愿宣传,拉近了与村民间的距离并得到充分的好评。
现今,乡村振兴问题是农村的人心散了,乡村的未来便更加的迷茫。有些乡镇急于求成,不顾实际过度开发,造成“鬼村”现象。如果在过度的投资搞乡村振兴,可能造成新的浪费。为深度这个评判问题,团队与黄鹿井村负责人取得了联系,通过与团支书的访谈,了解村民基本生活状况、产业发展模式和镇区的扶贫政策、扶贫标准。负责人强调:沃土厚植万木兴,匠心耕作百才聚。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从幕后走向台前,最大限度释放“发展动力源”,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才会写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
访谈之后,结合实际,王璇等几位成员对乡村振兴战略献言献策,立足于村落优势与诸多问题为黄鹿井村的后续发展策划明确方向,找到一个正确的办法使文旅建设的投入与产出达到平衡,提高收入比,确保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次日,实践团队赴潍坊市奎文区行政街参观风筝博物馆,参观古法风筝制作示范基地。过程中,通过讲解员的介绍、观看宣传展板及影像、现场互动、提问咨询等方式,学习了风筝博物馆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
开展学习活动,切身体验古法造纸技艺体验风筝制造过程。古法风筝传承人对孙福山先生耐心为大家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提前为各成员划分负责范围。同时仔细聆听各位老手艺人们旧时的见闻,了解他们对于传承的看法:即使没法达到曾经的高度,但也希望另辟蹊径,使其得以传承和延续。传承人也表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手工艺人的匠心与坚持,无论是技艺传承还是学术思考,不能仅处于单干状态。特别是在城市化浪潮中,要让传承链后继有人。”
参观结束之后,在景区督察部指挥之下,团队中邢吉龙、巩一凡、王倩三人积极参与了疫情防控工作,在正门对前来进行参观的旅客们进行体温测量和访客登记,维护景区秩序,防止人流拥挤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其余五人组成解说小组,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各方游客,做到对热情、大方、得体,始终坚持以一个合格的解说员的身份为广大游客服务。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各成员了解了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也发现了现行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大学生,现在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非遗文化是一方土地的历史缩影,对现今社会来说是一个大IP,但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盲目开采却不注重传承。把文化变成商业,不会赓续于乡村。通过综合性考察,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肩负起青年一代的责任,繁荣于乡野,以文化资源为底蕴,将商品和服务以及活动构成产品体系,为文旅产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也为社会和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充分体现个人与社会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4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