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来源: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者:NWU薪火相传-信息学

、社会实践项目简介

活动基本思路:

正值建党100周年之际,回顾信科院走过的征程,我们一直秉持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原则。优秀院友是推动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加强与院友的交流,凝心聚智,引导和鼓励信科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培养信科学子爱院荣院的意识,提升信科学子的社会责任感,院团委特组织“寻访优秀院友”实践活动,激励广大信科人坚定理想、奋发图强、创新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发扬当代大学生知行合一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团员青年,为建设国家、服务人民打下坚实基础。

活动主要内容:

1、面对面采访优秀院友,制作访谈视频。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校友先进事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搭建交流平台。收集校友信息,征询校友对母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交流,促进合作以求共同发展。

4、推动学生就业。收集校友单位相.关人才需求信息,促进就业;学习校友择业、创业成功经验,提高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活动记录

2021年7月11日上午,西北大学NWU薪火相传-信息学院团委实践队于院楼开会讨论了具体的行程安排与分工,并将实践队分采

访部、拍摄部、宣传文稿部、财务后勤部四个部门,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其中,采访队主要负责对郝克刚教授的采访,拍摄部负责采访过程中照片的拍摄以及对话的录音工作,而宣传文稿组则是负责采访以及总结所需文稿的编撰,最后,财务后勤部主管整个活动中的财物花费。

11日下午,采访部协同中国计算机协会实践队积极与郝克刚教授交流对接,最终决定于7月13日上午拜访郝克刚教授。

12日早上,采访部成员搜集整理了一下郝克刚教授的资料。郝克刚教授,陕西长安人,生于1936年7月,195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并留校。1958年至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进修数理逻辑。1981年至1984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做访问学者。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科点)。历任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1984年至1989年)、西北大学副校长(1989年至1991年)、校长(1991年至1995年)。

13日上午,带着对郝克刚教授的崇敬之心,NWU薪火相传-信息学院团委实践队与中国计算机学会采访队来到郝克刚教授的家里进行采访。

郝克刚教授在采访中说到:“在过去,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宣传渠道、宣传阵地较少,我们在计算机和软件方面所做的很多艰辛工作少为人知。60年代末,我校承接了为军队研制“高炮指挥仪”的项目。在那个年代,计算机科学还是一门新兴科学,而且我们又是数学系的老师,任务对我们来讲非常艰巨,但是大家非常热情,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制造出了西北大学第一台计算机,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作为郝克刚教授团队中的一员,杨康善教授也简述了研制的一些细节:早在1956年,我国计算机事业刚刚起步时,我院领导卓识远见,即从当时的数学系,选派了一批包括郝克刚教授在内的有志于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年轻教师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学校计算机的有关课程。在承接“高炮指挥仪”项目后,为了该项目顺利完工,杨康善教授和郝克刚教授等人又去各地调研,他们从最初的元器件学习到完成最终系统搭建,过程异常艰辛。

在没有发达的网络可以查询资料、没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郝克刚教授的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不仅研制出西北大学的第一台计算机,顺利完成了“高炮指挥仪”制造项目,同时也先后完成了“KCJ快速数列处理机”、陕西电台自动控制的“XDS-16计算机”等科研项目,开启了数学系办计算机工厂的道路,造就和锻炼了一批能够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的科研队伍,极大的提高了学校知名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郝克刚教授多次提到:“我对理论比较感兴趣,现在很多人强调应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应用教学,这种观点我是不赞同的。计算机科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但科学不应该完全是从应用出发,而应该从未知出发,用学生对未知的渴求促使学生学习,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而不是单纯地学会应用。”大学与技术学校不同,它传授的是生命力之花,即思想。提倡“无用之学”,是为了激发学生们活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再从已知去挖掘如何应用,不畏惧坐“冷板凳”。

采访的最后,郝克刚教授对信息学院广大学子寄予厚望:“兴趣是研究的动力,坚持是成功的保障,在兴趣的驱动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果。”另外,郝克刚教授还希望莘莘学子在利益上要“学会舍让,在实践上要笃行,在科学上要进取,在理论上做有价值的创新研究,将来成为可以报效国家和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这些殷切的嘱托令我们受益匪浅。

采访结束以后,团队成员协助CCF协会人员拍摄整理郝教授早年未被宣传的研究工作记录和研究论文,研究成果为国内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进程提供了更充分的资料,填补了早年国内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研究空白,也为国内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铺开了宏伟的画卷。

此次专访中,我们在郝教授的身上感悟到了老一辈计算机科研工作者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奉献自我的精神与品质。从西北大学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再到承接军队“高炮指挥仪”的项目,任务之艰巨,困难之重重,难以想象。从数学到计算机,从未知到已知,从理论到实践,在那个没有发达的网络可以查询资料、没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年代,郝克刚教授和他的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经过没日没夜的工作,突破了一项又一项技术瓶颈,不断解放着计算机领域的生产力,这也极大程度推进了我国的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不仅为计算机和软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国其他新兴科技产业的兴起以及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极大贡献。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怕困难、深学笃行的精神品质,不正与现如今我国弘扬的“工匠精神”相契合吗?这是一种中国精神,一种中国力量,值得青年人学习、追逐、弘扬、传承。吾辈青年应以青春之朝气接力奋斗,向前辈学习,用饱满的斗志与敢于作为的精神,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属于我们的力量!

2021年8月7日早上,西北大学NWU薪火相传-信息学院团委实践队在学校分组讨论了周明全教授专访的相关事宜,最终决定配合中国计算机学会采访队进行周明全教授的专访。

7日下午,采访组配合中国计算机学会采访队积极与周明全教授沟通交流,最终将专访时间定在9日早上9时,地点定在周教授办公室。与周明全教授确定好采访的相关事宜后,宣传文稿组开始撰写采访所需文稿,发布相关日志,财务后勤部也对采访过程中所需的交通以及其他费用进行大致的计算。

8日早上,采访队调查整理了周教授的相关资料。周明全教授,陕西临潼人,生于1954年11月,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同年留校任教。1981至1982年在南京大学学习,1988年在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1993至1995年被公派赴法国留学,后赴北京,担职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9日上午,NWU薪火相传-信息学院团委实践队与中国计算机学会采访队来到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进行采访。

采访中周明全教授提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郝克刚教授带领团队首先进军软件工程,其中就包括他。“当时,我就觉得西北大学计算机很厉害啊,你看看”,无论是网络工程、操作系统,还是人工智能,涉及到计算机的诸多领域,都有不同优秀的人才去研究,热情洋溢在每一个人身上,众心所向,定会众望所归。百家汇聚,人才济济,没有计算机我们自己设计,没有操作系统我们自己开发,即时响应国家计算机领域开拓号召,身体力行!

周教授还说,“现在呢,我们也将目光聚焦在秦腔,戏曲、歌舞。”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将科技与文化融合是对自然的回馈,也是对人类的回馈。周明全教授在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领域呕心沥血,作为后辈的我们亦将紧紧跟随。

10日,团队成员对本次采访进行了简单总结,互相交流了采访过程的的心得体会,实践文稿组撰写了本次专访的新闻稿,并积极投稿。

2021年8月27日上午,NWU薪火相传-信息学院团委实践队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3201教室讨论了有关张志勇教授专访的相关事宜,明确了采访过程中的人员分配,积极与张志勇教授对接采访的时间与地点,撰写采访的相关材料。

27日下午,采访队调查整理了张志勇教授的相关资料。张志勇教授,曾任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是多个协会的重要组成人员。他秉承坚守理想的原则,参与“八五”攻关计划,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自我。

29日上午9时,NWU薪火相传-信息学院团委实践队来到张志勇教授的办公室进行采访。

采访刚开始,张教授就提到了一直从事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授表明这些材料所开发出来的器件可以应用到一些安全工业里面,这也恰恰是我们国家现在所需要的,所以我们在这一方向上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国家的安全还是信息学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的过程可能会非常的难,但国家需要我们定当义不容辞。

采访过程中,张教授回顾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时还是感慨万千。他提到自己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高考生,他们对于这样的机会都特别珍惜,学习热情高涨,周末无论是教室还是图书馆都是人满满的,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看到更多的是有了这样一个学习求知的机会,正所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最后,张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成功。教授没有把其简单的放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而是从各行各业来探讨这个问题。张教授讲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哪一个职业,身处哪一个领域,只要踏踏实实做事,尤其是领悟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在自己选定了一份工作后就去身体力行地把它做好就可以称之为是成功的。他还说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也没有哪个更重要的区分,社会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努力,社会乃至国家的和谐稳定需要我们大家全体的参与。

30日早上,采访队整理总结了这次专访的相关材料,探讨了采访过程中的收获与心得,完成了相应的实践日志与新闻稿。

2021年9月9日上午,NWU薪火相传-信息学院团委实践队西北大学NWU薪火相传-信息学院团委实践队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1205教室对王大凯教授专访的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并积极联系学校领导磋商协调本次采访,最终确定由西北大学信息学院党委书记赵万峰、科研副院长赵武、行政副院长崔晓健带领信息学院团委实践队探望慰问王大凯教授。

10日上午,学校领导以及实践队成员来到王大凯教授家中探望王教授,并做了专题采访。

采访之前,三位领导向王大凯教授简要介绍了近年来信息学院的发展情况,并代表信息学院献上鲜花,感谢王大凯教授长期以来对学院的关心与支持。同时领导们也叮嘱学院要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王大凯教授等一批离休老教师的困难。

采访开始,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便是王大凯老教授身后的沙发。即使是从照片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沙发严重磨损的痕迹。发现我们探究的目光,王大凯教授摆摆手,毫不在意地笑了笑。对于这些“身外之物”,王大凯教授一直都持着“能用就行的理念”。王大凯教授表示:与其把心思放在生活安逸上,还不如去搞教育、科研事业。除此之外,王大凯教授家中的其他布局,也皆是朴素整洁的风格。如果只是看到这些,我们很难想象住在这里的人竟是六十年代开拓探索电子信息学的先驱者、并出席多次国内外重大学术交流。

采访的最后,王大凯教授给新时代信科人留下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语,他说:”其实我不是什么学者、科学家,那都是你们说的,我始终认为,我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为国家、为人民、为教育付出,我无怨无悔。我感觉做一个教师,就比如一颗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个很好!年轻人要知道,中国是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的,我希望现在咱们的学生也能够这样,不要只看到一些眼前的得失,要多一些对人生根本意义的探索追求。”

11日上午,实践队成员就本次采访做了总结和整理,撰写并发布了相应的新闻稿。

这四次专访活动进行得十分顺利,所有团队成员在整个活动中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各位老师的事迹与精神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让他们的科研精神能够感染祖国下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果

1、对西北大学郝克刚教授专访:

郝克刚教授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怕困难、深学笃行的精神品质。在没有充足资料和丰富经验可的年代,郝克刚教授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为计算机和软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郝克刚教授,陕西长安人,历任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西北大学副校长、校长。

上个世纪,郝克刚教授带领其团队成员经过数年奋斗,研制出西北大学的第一台计算机,并顺利完成了“高炮指挥仪”制造项目,同时也先后完成了“KCJ快速数列处理机”、陕西电台自动控制的“XDS-16计算机”等科研项目,开启了数学系办计算机工厂的道路,培养了一批能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的科研队伍,极大的提高了我校社会知名度。

早在1956年我国计算机事业刚刚起步时,我校领导就从当时的数学系,选派了一批包括郝克刚教授在内的有志于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年轻教师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学校计算机的有关课程。

郝克刚教授在采访中说到:“在那个年代,计算机科学还是一门新兴科学,而且我们又是数学系的老师,任务对我们来讲非常艰巨,但是大家非常热情,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制造出了西北大学第一台计算机,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本次采访中,我们也从杨康善教授(杨康善教授,郝克刚教授团队成员之一)这里得到了一些相关的研制细节。杨康善教授说:“在承接“高炮指挥仪”项目后,为了该项目顺利完工,我和郝克刚教授等人又去各地调研,从最初的元器件学习到完成最终系统搭建,过程异常艰辛。”

任务之艰巨,困难之重重,难以想象。从两位教授质朴的语言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上,呕心沥血,奉献自我。

郝克刚教授对计算机学科的教育格外上心,在采访过程中,郝克刚教授说出了对新青年的嘱咐:“我对理论比较感兴趣,现在很多人强调应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应用教学,这种观点我是不赞同的。计算机科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但科学不应该完全是从应用出发,而应该从未知出发,用学生对未知的渴求促使学生学习,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而不是单纯地学会应用。”

采访结束以后,我团队成员协助CCF协会人员拍摄整理郝教授早年未被宣传的研究工作记录和研究论文,研究成果,为国内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进程提供了更充分的资料,填补了早年国内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研究空白。

2.对西北大学周明全教授专访:

周明全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可视化技术、软件工程、中文信息处理等重要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程的创新性研究。周明全教授始终与时代并驾齐驱,引领科技前沿。

周明全教授说道:“我从未忘记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怎么样搞好祖国科技建设!”近年来,周明全教授主持和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并针对三维可视化的难点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诸多项创造性成果的产生,为国家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周明全教授在取得了出色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对教育培养人才格外用心。周明全教授说:“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科学技术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要鼓励年轻人不要害怕困难,要努力学习探索尖端科技,要了解国家需要什么,要了解未来。”周明全教授非常重视当代学生的培养,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可视化技术、高级平面设计、虚拟现实等课程。目前为止,周明全教授培养计算机科学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38人。

周明全教授在可视化技术研究上取得了格外让人注目注目的突破与进展,其相关研究多次被电视台报道播出,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周教授始终没有停下探索进取的脚步,后来他开始主要研究三维医学可视化技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并在国内外计算机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合作编写专著3部,译著1部。

周明全教授表示,要始终以国家科技发展为己任!周明全教授还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提到的“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八个字作为对当代大学生的嘱托。

周明全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研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不要害怕瓶颈,不要担心失败,要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学习者,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学好知识,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

、个人总结

通过本次采访西北大学郝克刚教授和周明全教授的暑假实践活动,我们看到了西大人的风采,领悟了教授们的大国工匠精神,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的品格。我们知道强国靠科研而科学无止境,科研工作者更是需要甘于寂寞,勇于奉献,敢于克服困难,敢于牺牲等精神。两位教授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经历,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励志课。

从数学到计算机,从未知到已知,从理论到实践,郝克刚教授的一生为计算机和软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我们第一次到达郝教授的家中见到饱经沧桑岁月的教授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更加令我们赞叹的是郝教授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时的神采奕奕,无论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什么,他心中对于这份事业的热爱从未消减半分,这是对国家的一腔热爱也是对科研的一腔热爱。60年代的科学探索可谓是困难重重,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宣传渠道、宣传阵地也比较少,但郝教授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他带领他的团队迎难而上,最终制造出了西北大学第一台计算机。作为数学系的老师这样的作为是多么的难得。如今很多从事科研工作者的专业人士经常会因为遇到瓶颈而放弃,很多大学生也经常会因为难而选择换专业,跳出科学这个圈,试想如今的科研条件较当时来讲是多么的高端前沿,当时那样艰难的条件,前辈们都没有选择放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能将视野仅仅放在个人未来的前途命运上,更应当以强国为己任。郝克刚教授在采访中还多次提到:“我对理论比较感兴趣,现在很多人强调应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应用教学,这种观点我是不赞同的。计算机科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但科学不应该完全是从应用出发,而应该从未知出发,用学生对未知的渴求促使学生学习,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而不是单纯地学会应用。”这一段话让我们每个人恍然大悟,大学与技术学校不同,它传授的是生命力之花,即思想。提倡“无用之学”,是为了激发学生们活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再从已知去挖掘如何应用,不畏惧坐“冷板凳”。郝教授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正确的道路,我们也时刻铭记郝教授的话,将其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周明全教授长期以来从事计算机可视化技术、软件工程、中文信息处理等重要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工程的创新性研究,其开拓性的理念—将科技与文化融共谋发展让我们这些后辈敬佩不已。留学的经历让周明全教授看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将其运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将产生超乎人想象的结果。竞标颅骨面貌复原项目,修复兵马俑,将目光聚焦在秦腔,戏曲、歌舞等,周教授的团队一直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将科技与文化交融是对自然的回馈,也是对人类的回馈。周明全教授在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领域呕心沥血,作为后辈的我们亦将紧紧跟随。最令我们赞叹的应该就是周教授的前瞻眼光。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二者结合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是周教授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新时代的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科学世界更让同走在科学研究之路的我们走的更加坚定。

成功之路各有不同,却有着相似的内核。面对挫折时的破釜沉舟之态,广博知识的深厚积累,还有实践中不断的摸爬滚打,这些都为他们各自卓越的人生奠定了基础。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故我中华之少年亦当学吾辈之楷模,扬民族之精神。两位教授的人生经历和奋斗故事为青年学子输送了人生成长的正能量,引领我们不断前行,这一趟采访之旅终归不虚此行。

、受访教授人物介绍

(一)郝克刚教授介绍

郝克刚教授,陕西长安人,生于1936年7月,195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并留校。1958年至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进修数理逻辑。1981年至1984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做访问学者。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科点)。历任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1984年至1989年)、西北大学副校长(1989年至1991年)、校长(1991年至1995年)。

(二)周明全教授介绍

周明全教授,陕西临潼人,生于1954年11月,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同年留校任教。1981至1982年在南京大学学习,1988年在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1993至1995年被公派赴法国留学,后赴北京,担职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教授长期以来从事计算机可视化技术、软件工程、中文信息处理等重要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工程的创新性研究,其开拓性的理念—将科技与文化融共谋发展让后辈敬佩不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8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重电筑梦青春三下乡:为社区儿童点亮环保与科技之光

大学生网报7月12日电(通讯员刘志远杜佳蓓钟年欢)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慧健康学院青春筑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重庆市万州区诗仙社区和…… 钟年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学院查看全文 >>

重电筑梦青春三下乡,街道画卷中的感悟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夏天,我有幸参与了青春筑梦社会实践团在万州天城街道社区举办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也让我们每一位参与者在实践中收获了…… 钟年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学院查看全文 >>

重电“青春筑梦”三下乡:传承科技文化,点亮乡村未来

大学生网报7月15日电(通讯员刘志远杜佳蓓钟年欢),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慧健康学院“青春筑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万州区天城街道、茅谷社区。活动聚焦中华传统文化,剪纸与五禽…… 钟年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学院查看全文 >>

重电“青春筑梦”三下乡:志愿引领童行,垃圾分类同心

大学生网报7月9日电(通讯员刘志远钟年欢)为了帮助小朋友们树立的环保意识,践行垃圾分类,2024年7月9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慧健康学院三下乡“青春筑梦”实践团成员来到重庆市万州区…… 钟年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学院查看全文 >>

“青春筑梦”三下乡;机器人科普进行时

大学生网报7月10日电(通讯员刘志远罗心颖钟年欢)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春担当。为了激发少儿对科技的兴趣,为乡村地区的孩子们未来的科技发展播下未来的科技发展的种子。2024年7月10日,重…… 钟年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班团建设】物管2301“开学第一课,启航新征程”主题团日活动顺利召开

物管2301团支部于9月20日12点20分线上开展了以“开学第一课,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本次活动由团支书王月冉主持,物管…

养风承志青年继,赓续革命血脉存

养风承志青年继,赓续革命血脉存2024年8月3日,青岛大学暑期“三下乡”沂水寻源队聚集了一群心怀革命的热血青年,前往华东革命…

学门“新”启 “育”见成长

为了加强新生对大学的整体认知,帮助新生实现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角色转变,明确发展目标,做好生涯规划,9月13日上午,生命…

西财学子保险调研助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8月7日电(通讯员李亦哲)贡献青春力量,迎接百年校庆,2024年7月,西南财经大学乡创实践队前往崇州五星村,开展…

五星保险调研助振兴

西南财经大学8月7日电(通讯员李亦哲)贡献青春力量,迎接百年校庆,2024年7月,西南财经大学乡创实践队前往崇州五星村,开展…

最新发布

守护金色童年,山大学子在路上
大学生网报济南9月12日电(通讯员高铭)8月10日至8月25日,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治愈童年”调研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市遭遇家暴儿童的现状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旨在通过问卷、访…
塔大学子三下乡“传科技之种,引花朵逐梦”支教活动
7月3号至7月23号,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传科技之种,引花朵逐梦”队赴巴州和硕县苏哈特村进行了三下乡支教活动。本次支教活动受到当地村干部赞扬本次支教以拓展课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为主。对此,…
一心向党,爱心支教——塔大学子三下乡
暑期支教回来数十天了,但每每看到几日的照片,心里总还是留恋与欣喜。尽管只是短短的二十多天支教,但那群孩子给我的却是一生的回忆。支教地点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苏哈特乡苏哈特村,尽管当地很…
关注留守儿童——塔大学子支教故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新疆塔里木大学“传科技之种,引花朵逐梦”小队于2021年7月3日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苏哈特乡苏哈特村的村委会举办“红领巾小课堂”的支教活动。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
走进农村、点亮青春——塔大学子三下乡
2021年7月2日新疆塔里木大学“传科技之种,引花朵逐梦”小队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苏哈特乡苏哈特村的村委会举办“红领巾小课堂”的支教活动。并与3日早开始联合政府人员组织起红领巾小课堂,并且开始联系…
绽放青春精彩圆梦中华复兴——塔大学子三下乡
2021年7月3日新疆塔里木大学“传科技之种,引花朵逐梦”小队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苏哈特乡苏哈特村的村委会举办“红领巾小课堂”的支教活动。科教兴国需要科学普及,实现中华梦想需要科学普及!做好边远乡…
同在一片蓝天下——塔大学子三下乡
2021年7月3号至7月23号,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传科技之种,引花朵逐梦”队赴巴州和硕县苏哈特村进行了三下乡支教活动。本次支教活动受到当地村干部赞扬。本次支教以拓展课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为主。…
用心下乡,满载希望——塔大学子社会实践感悟
2021年7月2日新疆塔里木大学“传科技之种,引花朵逐梦”小队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苏哈特乡苏哈特村的村委会举办“红领巾小课堂”的支教活动。并与3日早开始联合政府人员组织起红领巾小课堂,并且开始联系…
志愿活动忘不了的那些面孔——塔大学子三下乡
7月23日,塔里木大学“传科技之种,引花朵逐梦”小队在新疆巴州苏哈特乡支教活动结束。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告别了小朋友。三下乡之旅对我来说是难忘且难得的一次经历。友情必永不散场,收获美好的礼物时间总…
暑期实践|以房地产为例探究成渝地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暑期又至,2021年成都理工大学“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约开展。受疫情影响,团队于9月3日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和高新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调研活动,该活动以房地产为例探究成渝地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