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学习优秀党员精神,夯实爱党信仰根基,由南京医科大学校友工作者协会组建的“致敬平凡英雄,寻找最美南医人”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19日对优秀的党员校友陈文森进行了线上采访活动。跟随陈文森教授回顾人生的脚步,一起聆听有价值、有思想的党员故事。
陈文森,1981年生,中国党员。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管理处副主任。致力于医院感染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0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30篇。2014年12月,作为江苏首批专家援非抗击埃博拉,以“零感染”的成绩成功完成使命;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作为江苏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协助组织新冠肺炎感染防控工作。2020年,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江苏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记大功”表彰、第十五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
锐意进取才渐贤,医路向前志弥坚
对于选择学医的初心,陈文森真诚地吐露22年前的自己在面临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时,只是怀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想法和对医学的崇高敬意,来到了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
质朴的初衷在时间的沉淀中积累热爱,他逐渐被医学深深吸引,也愈发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说他相信自己学到的东西是能够帮到患者的,自己的能力也是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
兴趣是发展最好的老师,在采访员向陈文森校友询问如何培养医学兴趣时,他分享了自己在学习与工作中总结的阶段式学习法以及后来援非和抗疫的经历,这些都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而也恰好形成了一种正反馈,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继续在公共卫生事业中奋力扎根。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工作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时光?”陈文森教授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娓娓道来。前路本可坦荡,但初心的指引,让他选择了不平凡的坎坷。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12月,西非疫情达到顶点,中国增派第一支第二批14名人员奔赴塞拉利昂,感染科的陈文森医生就在这支队伍当中。在当地,卫生条件和硬件设施十分落后,使人“宁愿睡地上,也不睡床上”,而不只是物质匮乏的考验,更有精神方面的巨大挑战。出发前,陈文森医生的小孩尚未满一周岁,身在异乡,危机四伏,不眠的夜晚里他只有反复翻看妻儿的照片。援非3个月,最终以“零感染”的成绩成功完成使命。
回国后不久,陈文森参与国家卫健委的飞行检查,进行了为期四年左右的工作。北上延吉,南下海南,西至新疆。一名医者的心,没有因漂泊的生活而沉浮,而在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把握自我,愈发坦荡。
2020年,在全国新冠疫情最严峻的时刻,陈文森再次请缨,独自成队,奔赴湖北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支援武汉汉口医院疫情救治工作。武汉战捷后,他迅速投入到下一场战疫——乌鲁木齐。去过新疆后,辗转全国,山东青岛、石家庄、广州、深圳、南京、扬州,为筑牢全国疫情防线,陈文森始终冲锋在前。
然自古家国难两全,“在外面时间算起来,我已经抗疫173天,离开家的时间是超过230天”。一个医生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家庭的支持与坚守。谈及自己的家庭,陈文森的内心充满了思念和愧疚。
向党初心永赤诚,惟愿众生尽开颜
最后,采访员询问了陈文森教授的在党经历。陈文森笑语自己的入党经历并不算一帆风顺,前前后后一共写了五份入党申请书。时写时新,他说“每次书写都有不同的感觉”,随地点的变化、经历的积累,思想境界有所不同,体悟也不一样,但向党的初心与奋斗的核心,从未变更。
2016年7月份,他正式地加入了党组织。党龄虽短,但他对党的情感是与日俱增的,回忆起14年援非的经历,陈文森说,那是一种比责任感、荣誉感更加激烈的情感。车子、衣服上面都是有国旗的,人走到的地方、车开到的地方,塞拉利昂的友人们都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好样的。鲜红的国旗,成为一团热烈燃烧的信念,而守护就是他的信仰。
“在哪一刻,为自己身为党员感到无比的骄傲?”——“站在病人身边”,陈文森如是说。
陈文森认为,站在患者的身边,他是安静而幸福的。在非洲援外,作为医护工作者,把一些最先进的防控技术、最关键的防控要点传达给非洲人民,为他们贡献防疫的力量,能够站在他们身边,是很有价值的。在抗疫期间,身为党员,比起言语,他更愿意用行动去表达,每天在病房和患者站在一起,做感染防控,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
两度战疫,都是于风疾浪劲之鼎盛时,乘风破浪。14年前去非洲,19年12月份前往武汉,他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在基层和他们一直坚持到最后,坚持到武汉复苏的那一天,坚持到患者们康复的一刻。武汉4月8号解封,陈文森在4月13号撤离。陈文森希望的是他能够看到大家康复、开心、微笑的那一天,对他而言这就是作为一个党员,用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诺言。
大医精诚,德医双馨;仁心仁术,情暖人心!致敬护佑人民健康的医务工作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8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