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国最大淡水湖,渔业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受围湖造田、拦河筑坝、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渔业资源衰退严重,一些珍稀特有鱼类面临濒危的现状。“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鄱阳湖随之实行全面禁捕,鄱阳湖区域10余万渔民上岸转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要指示精神,让党旗在禁捕退捕一线高高飘扬,确保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禁得住、管得好,我们积极响应华中农业大学的号召,成立党员小组对鄱阳湖江段进行走访调研,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渔民生计安置政策落实。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如下的几点问题:
1、 “脱贫先锋队”可能面临“返贫”
他们大多数都是世代以捕鱼为生,在与个体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了他们在从前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二十万元、甚至更多。而在禁捕之后的年收入,大多数都不到五万元。早在2008年时,永修县吴城镇农民人均收入达5128元,超出同期全国农民人收入7.7%。属于走在脱贫路上的先锋队,本应是最先实现小康水平的地区。但在“禁捕”政策实施后,他们的生活质量大不如前,甚至有些居民的收入低于了小康水平。
2、 退捕渔民老龄化、竞争力差、就业依旧成为问题
退捕上岸渔民中大多数的年龄都较大,学习能力较低,虽有政府的技能培训服务,但经历过培训后,真正掌握这门技能的人还是少数。个人就业竞争力差,只能够从事一些体力劳动。
3、 “护渔队”工作强度与工资不成正比
在“护渔队”的工作中,巡查一圈所管辖区域要7小时。他们每天要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工作,直至晚上十点才能结束。高强度的工作,但每月的收入却仅有不到三千元。家庭的日常开销难以保障。
4、 部分水生生物资源出现过剩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在鄱阳湖水域中发现了一些较大的鱼体死亡的现象。任何环境都有其容纳量,鄱阳湖水域也不例外。日益恢复的生物资源,如何解决其与环境容纳量之间的平衡依然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导工作。
5、 偷捕行为依然存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依旧存在有偷捕盗捕的行为。仅仅依靠“护渔队”的监管是远不够的。
建议
1、 提供财物等方面支持
“长江十年禁渔”作为国家头等大事,必须要严格执行,但与之俱来的就是“小家”的损失,而他们也大多是弱势群体,需要加大对上岸渔民的财政支持、对渔民生活补助的力度、对生活保障的深度。深入贯彻落实退捕渔民应补尽补,保障上岸渔民的生活、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得到解决。
2、因地制宜,创造流量经济
鄱阳湖水域隶属于长江流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美奂绝伦的风景。而在上岸渔民所居住的地方中不乏有千年古镇,如何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从而为当地上岸渔民创造收入,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的持续且深入的问题。
3、将“长江禁渔”成果展示工作常态化
盗捕行为的存在,一方面原因是经济问题,而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部分渔民仍未意识到“禁捕”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必然性。通过实际数据的展示,让当地渔民切实地了解到禁捕的目的,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偷捕的行为。
结论
通过对问卷以及走访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目前“长江十年禁渔”现状有以下几点。
1、 长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在政府相关机构实地勘察和渔民自身感受的分享下,我们得知在禁渔后,长江江豚由鄱阳湖固定活动范围内迁至鄱阳湖外围区域,甚至是赣江。由此可见“十年禁渔”对于恢复长江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2、 渔民生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因退捕渔民核心竞争力较弱、生存技能欠缺,导致工作机会较少。政府补贴难以支撑渔民的生计。生活仍存在一定困难。但他们也依旧会坚定不移的相信政府,支持国家政策。
3、 渔民帮扶政策不断优化
各地政府推行的针对不同渔民施行帮扶政策,并不断采纳渔民的反馈意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年轻具有劳动能力的渔民,政府会给予相应的就业补助,对于大龄渔民,政府将会采取加入养老保险的补贴政策。政府不断完善渔民帮扶政策只为保障渔民的政策生活,为渔民谋幸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60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