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作为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的实践团队的一员,我于2021年7月29日参加了前往浙江安吉余村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历史,以行动诠释初心。
实践活动的地点是浙江的安吉余村,之前对于安吉余村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上面。提及余村,与他紧密相连的便是“两山”理论,此番社会实践,我主要是带着“作为乡村,是怎样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出发的。
初到余村,我们首先参观了矿山遗址等地方,之后在当地的文化礼堂观摩了介绍当地历史发展的主题纪录片,深入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是如何诞生的,了解到安吉余村的乡村建设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去思考新时代的中国乡村建设应当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推广开来。记得在郑永年的《大趋势:中国下一步》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其中的“农村贫困与治理”一节中讲到只有农村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的摆脱贫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飞速增长,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但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有大量人民生活水平难以和城市居民相比,如何协调城乡共同发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在观摩了当地的宣传片之后,我对这两个问题的兴趣也就越发强烈。
带着上述的问题离开文化礼堂之后,我们见到了余村发展转型的见证者——潘春林,他向我们讲述了余村从以“矿业”为生到以“风景”闻名的神奇转变,伴随着家乡产业的转变,他的身份也从一名矿工变为农家乐领头人。
他同我们分享中提到,之前余村以卖资源为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但挖矿导致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大量的青年人离开家乡也不愿意重新回到家乡,这让余村的发展前途开始变得扑朔迷离。直到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让余村村民开始坚定地走上改革发展模式的道路。在改革初期,村内经济有所下滑,但是大家都清楚,这是实现发展模式由劣转良的必须要经历阵痛。经过几年的建设,终于余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路上一路前行。在余村环境越发美丽的现状下,众多在外打拼的青年人看到了家乡的希望,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助力家乡。这让余村的发展如虎添翼,近几年余村发展的观光旅游业不但使得村民的腰包更鼓了,而且余村的环境也更加优美。
在结束了和潘春林的交流之后,我开始思考城乡发展本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城市作为集中大量资源的发展聚集地,本身有着极强的消费潜力,而乡村作为人口密度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则应该发掘自身优势,承接城市的消费,让人民的生活充满诗和远方。同时,乡村建设更加应该以人为本,搭台唱戏,引凤回巢,在城市中掌握了一定技术和经验的人,反哺家乡,这或许就是可以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条途径。
此次社会实践,我带着问题出发,在实践中收获答案,乡村振兴的重任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相信未来的乡村发展势必会有更多的模式,更多的盼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69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