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解析苏州市慢行系统建设,了解慢行资源对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苏州大学步履不停实践团前往极具慢行生活代表性的苏州市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全面了解城市慢行步道网格规划,从不同角度探析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一、 现有研究背景
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导要求下,城市交通规划正在由增量设施供给转向存量交通设施品质提升转变。其中,发展“以人的感受为核心”的品质慢行已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慢行出行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为了进一步满足市民对慢行交通的需求,苏州市开展慢行步道网络规划,计划将环古城河慢行步道与城市外围“四角山水”通过蓝绿网络联系,将慢行步道成网成片,满足市民高品质慢行需求。
慢行交通在城市生活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由来已久,面对日益加重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问题,慢行交通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步行健康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却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步行者出行幸福感的研究更是尚存空白。目前学界对于影响出行幸福感的因素分析主要基于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及因子、层次分析法,定量描述不同因素对出行幸福感的影响程度。
二、 实践主题及内容
本次实践基于现有城市慢行系统研究成果,对苏州已建成的滨水步道进行分类整理,最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进行实地研究,对步道附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步道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试图探索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借鉴现有居民幸福感量表,建立多级指标体系,并利用QCA定性分析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从安全性、易达性、归属性、平等性、舒适性、愉悦性六个方面出发,利用综合指标法评测环古城河步道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深刻解读苏州慢行系统设计策略、借鉴慢行交通推行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苏州慢行系统,满足居民慢行需求以及出行幸福感,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和宜居宜游水平。
三、 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简介
苏州是我国典型的具有江南水乡特征的历史名城。文化保护贯穿了苏州城市发展整个阶段。环古城河所包围的区域是苏州的老城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由于规划建设年代较早,导致居住用地较多,体育用地仅有苏州体育场及苏州市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并不能满足区域内居民的全民健身需求。基于此建设了位于环古城河内部的健身步道系统,全长共计15.5km,宽1.5~2.5m,步道中禁止机动车及自行车通行。步道于2015年底开放,在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的同时,充分体现了苏州古桥和古城墙大运河的区域文化特色。
健身步道长15.5公里,路面宽度在1.5米至2.5米之间,共11段,具体依次为苏大段(相门桥-药门桥)1244米、二郎巷段(药门桥-竹辉桥)605米、桂花公园段(竹辉桥-南园桥)1208米、南门段(南园桥-蟠龙桥)1217米、盘门段(黍龙桥-新市桥)1527米、少年宫段(新市桥-姑胥桥)1122米、石路段(姑胥桥-景德桥)1114米、闾门段(景德桥-惠济桥)1610米、平门段(惠济桥-齐门桥)2215米、糖坊湾段(齐门桥-娄门桥)2078米和东园段(娄门桥-相门桥)1624米。其中,苏大段、二郎巷段、盘门段等是重点打造的部分。
健身步道共11段分别有着不同的特色。第一段:苏大段(相门桥-药门桥)以苏州大学为核心,凸显其浓郁的书香氛围。南北岸上步道借用苏州大学内部滨河空间,尽量保留沿河现状大树;中部因受空间限制,在水中架设传统姑苏风格廊桥,局部增设水榭平台。同时采用绿篱和围墙的形式和苏大校园内部隔离,维护校园的安全。第二段:二郎巷段(药门桥-竹辉桥)采用水中栈桥贯通,内侧为半岛花园、竹苑新村,河对岸为长岛花园,通过对栈桥与建筑间距及栈桥材质的精心设计,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空间,让市民有良好的亲水体验。第三段:桂花公园段(竹辉桥-南园桥)通过贯通竹辉桥桥底空间连接到公园内部步道,使健身步道与公园步道一体,强化市民分享。景观营造以简约、舒适亲民为主。第四段:南门段(南园桥-蟠龙桥)在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通过部分道路新建贯通轮船码头,景观以突显城市绿化为主。结合道路整修及绿化恢复,丰富绿化层次及绿植组合,在局部区域点缀紫藤长廊,给人以丰富的视感。第五段:盘门段(黍龙桥-新市桥)在原有线形的基础上更换路面材质,以透水混凝土路面给游人及市民更舒适的步行感受。景观营造以城墙为主题,结合盘门景区,以大气舒朗为主,凸显静谧的感受以及城墙的沧桑。第六段:少年宫段(新市桥-姑胥桥)在利用已有道路的基础上,通过新建含德精舍水中栈桥连接少年宫、百花洲及古胥门。景观营造结合该段开阔的水面及丰富的内容,依托健身步道打造融合性景观,保持整段景观的协调,让人体验少年宫的隔墙童音、百花洲的民俗风情、古胥门的厚重文化。第七段:石路段(姑胥桥-景德桥)临近城市中心区,周边有较多的公共建筑,该段以精致景观为主,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好与周边城市功能衔接的同时,优化景观布局,让人在都市的围合中感受那一抹精致的绿色。第八段:闾门段(景德桥-惠济桥)为城投一期、二期开发用地,功能以商业休闲为主,结合健身步道的建设完善导引及休憩设施,让人在充满古韵的建筑中体验今时的繁华。第九段:平门段(惠济桥-齐门桥)通过新建平门栈桥及齐门石桥连接平门、望齐台、齐门城墙,使其和河北侧的苏州火车站及苏州汽车北站,共同体现并强化门户景观特色。整段在保持沿岸景观通透性的同时,突出平门城墙、平门眩及齐门城墙。第十段:糖坊湾段(齐门桥-娄门桥)穿越齐门而至娄门,为现状建成段,景观以维持原生态为主,让人行走其中感受古垣杂树,爬藤附墙的松弛景观,让行走其间的市民释放一份压力,感受一份野趣,体验一丝隐逸。第十一段:东园段(娄门桥-相门桥)经东园而至相门,步道设计在东园北端新建栈桥连接娄门,在东园南端古城墙东侧新建步道连接相门。景观在南北段以突显城墙为主,中段以突显生态为主。
东方水城公司专门成立了环古城河建身步道日常巡查小组,将全线分为6个段域进行巡查,每周巡查一次,重点是对环境卫生、硬件设施、安全隐患等方面进行细致检查。在环古城河建身步道的建设过程中,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身步道建成后得到了苏州市民高度一致的好评,成为苏州市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成为展示苏州文化旅游重要的窗口。环古城河建身步道被评为2015年苏州市十大民心工程之首。
四、 城市慢行系统对提高居民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一)安全性
步道在入口处就明确禁止任何车辆进入,同时设置障碍阻止车辆进入,仅允许行人通过。根据向步道行人发放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步道上完全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出现,同时并未发现步道设施出现问题。目前,绝大多数路段已经实现自成一体,成为专用道,不过在整条环线上,仍然还有3个小缺口即仍有3个路段与城市道路交叉,药门桥段仍与十全街交叉,南新桥段与金门路交叉,吊桥段与西中市交叉,在交叉的城市道路上,虽然标注了人行横道线,安装了提醒车辆减速慢行的黄灯,不过在穿马路时仍需集中注意力、注意安全。而且,晚上步道灯光熄灭后,最好不要前往锻炼,以免发生危险。
(二)易达性
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位于苏州市外围,将苏州市包围其中,地理位置条件优越,使得来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的人大都是距离环古城河健身步道3公里以内的苏州市本地人。步道共设置26个自行车停放点,沿线共有8个外围停车场,更加方便居民出行。
根据调查,行人们大多步行前往步道且花费时间较短。距离步道较远的行人会选择公共交通或者自驾,由于步道周围交通便利,人们不用花费过多时间。
(三)归属性
步道着重于对传动历史文化元素的再利用,充分体现了苏州地域文化特色。健身步道周边路灯、展架等细部设计,长廊、沿线建筑立面、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设计,参考了当地传统构筑物、建筑物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屋檐起翘,漏窗,圆门等,通过其再利用或抽象的形态、颜色等元素的组合,得出极具地域特色的符号。使步道与古城墙,古桥等历史构筑物达到风格上的整齐划一,丰富了步道的视觉感受。健身步道中的商业空间引入充分考虑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其建筑风格及装潢极具江南水乡及苏式园林特色.古色古香。经营的也多是茶馆驿站,苏邦菜餐厅等特色项目。既突出了地域特色,又激发了商业消费活动的产生。
(四)平等性
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期利用城市的地域特色吸引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尤其是体育活动中的弱势群体(老人、小孩等)加入到健身活动中,促进群众体育的终身化意识发展。步道配备有无障碍设施以及老年活动场所,给予弱势人群足够的关照,充分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观光需求。
(五)舒适性
步道包括各类警示指示牌92块,设置步道起终点石和苏大校训石,指示牌上面不仅有整个步道的线路,还标明了前后目的地,以及与所在位置相距的距离,安装19处隔离设施,17个红十字会急救箱,9处自动售货机,9处直饮水机,配置8处茶室,沿线配置座椅190个,新增垃圾桶170个,新建庭廊避雨设施8处,由容市政局负责新建高标准卫生间6座,升级改造11座,整个健身步道共有22个。同时有专业人员每天进行清洁打扫、步道维护,整个步道拥有十分舒适的步行锻炼环境。
(六)愉悦性
苏州市于2004年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确城市色彩定位以“黑-白-灰”为主要基调,辅以中低纯度明度的红色和棕色。因此与许多城市健身步道的标准红色不同,苏州环古城健身步道的主要色彩为深灰色。为了增加趣味感.还增加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铺装形式,丰富了健身者的视觉层次。除此之外,步道周边的指示标识,景观设施等都紧紧追随古城的色彩定位,这样协调统一的设计手法,凸显出苏州当地“白粉墙;黛黑瓦,青石桥及绿树,碧水”的城市用色风格,增加了步道整体的美观度,使行人享受其中。环古城河步道建设过程中也是苏州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的过程,28位书法家欣然提笔,对12处廊亭的题名和槛联创作。盘门光裕里广场正在设置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标,新市桥,姑胥桥等7处的桥涵完成了美化设计,沿途建起9个文明宣传栏和体育宣传碑,安装了34块童谣立牌,市民和游客除了可以直接阅读上面的文字之外,通过扫描童谣立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听取童谣播放。在整个健身步道之上,还有两处步道驿站,即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分别在人民桥附近和望齐门附近。这些设施充实了步道的整体感受,市民和游客可全方位体验步道,尽享苏式慢行生活的独到魅力。
五、 参考文献
[1] 斯涵涵. 保障慢行交通者的路权[N]. 中国审计报,2020-11-06(006).
[2] 姚华松. 推动建设慢行系统 让道路规划回归人本位[N]. 中国青年报,2020-11-11(002).
[3] 袁春岭.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现状分析与改善对策[J].山西建筑,2020,46(04):25-27.
[4] 郭文奇,张鲜鲜.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现状分析与改善对策[J].低碳世界,2020,10(05):160-161.
[5] 雷锦涛.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慢行系统空间规划设计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4):86.
[6] 闵若遥.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城市慢行系统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南昌红谷滩滨江慢行系统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07):116-118.
[7] 李迅,张国华,黄坤鹏.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绿色之路[J].城市规划学刊,2008(06):51-56.
[8] 范海雁,杨晓光.城市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策略问题的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06):33-36.
[9] 郭美锋,彭蓉.生态的廊道 绿色的非机动车通道——城市绿色通道系统及其构建法则[J].华中建筑,2004(06):104-106.
[10]秦茜,袁振洲,田钧方.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慢行系统规划方法研究[J].规划师,2012,28(S2):5-10.
[11]张艳丽.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9):157.
[12]肖鸿飞,季翔,洪小春.街区制理念下的城市慢行系统设计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9(04):155-156.
[13]朱晓磊,张晓畅,武鸣,翟屹,申涛,周金意,潘晓群,吴静,李园.健康步道建设及使用效果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22(01):70-74.
[14]杨婧. 地域特色健身路径在大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84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