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茂腔,究其韵味
高密茂腔与剪纸、泥塑、扑灰年画共称为“高密四宝”,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享有“胶东之花”的美誉。高密茂腔源远流长,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由于方言有异,唱腔不同,茂腔结合高密民俗故事形成了独特的唱腔特点。高密茂腔剧团先后创作了《元宵谜》、《盼儿记》、《根的呼唤》等剧作,深受大众喜欢。
在这一次社会实践中,对高密茂腔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高密茂腔的发展史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建国初期。人们渐渐不大喜欢冒肘鼓每番句末“打冒”的唱法,随着剧种发展和唱腔的变化,演员在演唱中也因此而逐渐减少了八度翻高次数,只在花腔演唱段中使用“打冒”使唱腔形式更趋合理,人们根据“打冒”谐其原音并取其茂盛之意,“茂腔”的叫法也逐渐为戏班和群众所接受,从此,“茂腔”便取代了唱腔每番“打冒”的“冒肘鼓”。早期的茂腔演唱只流行于农村,艺人世家多以农业为主,在农闲时才搭班巡回演唱。之后,一些组织稳定的职业社团相继出现。
第二阶段,全国解放后到1954年。高密茂腔团成立,剧团汇集了各私营剧团的拔尖人物,有良好的演员基础。至今已排演古装戏、现代戏几百出,曾多次参加省、市戏剧会调演,次次获大奖。茂腔演唱从民间小调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后,很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造就了茂腔音乐质朴的乡土风味。茂腔工作者向其它剧种学习其板式结构形式,来丰富自己,根据板式派生规律,首先以原板为主体,做不同节奏和速度处理,先后创造了原板类的各种板式,基本上确定了茂腔原板类、二板类各种板式的规则,并在行腔和咬字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
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重新出台,茂腔又一次焕发勃勃生机。现代茂腔戏《盼儿记》的创作演出成功,可以说是艺术改革和二度创作的结晶,在高密茂腔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是标志性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密茂腔剧团以《盼儿记》晋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为起点,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连年创作排演了《根的呼唤》、《焦裕禄》、《瓜园情》、《公仆颂》等反映时代强音的茂腔现代戏,其中《根的呼唤》一剧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并荣获九四年度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使得剧团在茂腔界异军突起,成果斐然。
高密茂腔扎根于民间,流传于大众,茂腔未来的发展也会立足于本土,积极获取向外传播的道路。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必有衍生其的某种旧事物,并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高密为茂腔提供了朴实的乡土民情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促进了高密茂腔的形成和发展,在传播中逐渐的收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开始发展成独具他色的地方戏曲。茂腔语言里的第二个特色就是用方言进行表演,这一特点十分符合当时还没有进行普通话普及的中国,使人人都可以听的懂,增加了茂腔对不同地域的快速适应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268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