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致鲁迅
先生:我来信和你分一个梦,
一条你也行过的山径,
你也举手指点过的夕阳,
乱山在梦中,未能捋平。
捋平也是伶俜,数日来我刻骨
然后铭心,骨雕成了塔,
心挖出原本的沟壑
上面漂着一艘载酒的漏船。
这是你也写过的塔和船,
依稀你也和我分过一个梦,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
但此时只有明灭与呜咽
像我常常唱的一首国际歌,
载着冰与火,撕咬着
又幻变出许多灵光的火与冰。
是庾信远眺的,落星城,
烽火照江明。但先死者不是萧纲
掀开夜幕,秉烛照见
野路黄尘深。
后死者也不是庾信,我们不必并肩
看一百年后的树犹如此!
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我仍记得一百年前栽过这棵小树。
这个国家会好吗?
这柄剑,几回落叶又抽枝。
先生,谢谢这一个梦
谢谢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
(一)温情和信仰的熏陶
1、温馨的童年时光
瞿独伊关于她的“好爸爸”的记忆都留在了最美好的童年时代。瞿秋白工作繁忙,但他依然会尽力抽出时间好好陪伴心爱的女儿。因此尽管独伊独自一人生活在莫斯科的儿童院,但父母一来探望,瞿秋白总会带上独伊爱吃的牛奶渣,一家三口一起出去游玩,共享天伦之乐。在莫斯科的雪地里拉车,瞿秋白会故意摔倒,甚至有意作出小孩子的样子逗母女俩开心;在小河上划船,卷起裤管、引吭高歌……他一贯的文人、翩翩君子形象此时完全由慈父模样所替代。这些回忆使瞿独伊的童年成为她一生追恋的时光,使她在往后的某些黑暗日子中倍受鼓舞。
2、信件和经历的启蒙
瞿秋白对于瞿独伊学会写信曾表现出极大的欣喜和宽慰,这也开启了父女俩的信件来往。瞿秋白常常写信表达“好爸爸”对于“小独伊”的无限思念,以文字代替自己给女儿带来慰问;同时,他也时常写信勉励瞿独伊勤奋学习,教育她面对挫折不要颓丧,同时耐心地疏导、鼓励,此时父亲又承担起了良师益友的责任,指引女儿勇敢地前行。对于瞿独伊来说,字里行间不仅有父亲对女儿的柔情爱意,更是她的“好爸爸”对自己的无限期盼和激励,多年以后,这些明信片和信件依然被视为至宝,在瞿独伊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当面临挫折和磨难时,她都会从中汲取能量和向上的勇气。
身为革命后代,瞿独伊早早接受了党的事业的启蒙。跟着父母一起进入中共六大驻地、乖乖听从母亲掩护随行的人员过境,种种经历表明她与党的关系早已密不可分、互相交融。
父亲为革命英年早逝对于幼小的她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但也带来了极大的灵魂震颤:每每回忆起父亲临刑前的举动,瞿独伊都热泪盈眶,想象着父亲如何地神色自若与行刑者走在一起,如何地高唱《国际歌》、如何地高呼共产主义万岁,她深深地以父亲为傲,大无畏的革命形象永远留在她的心中。父母都是坚定的革命者、不约而同将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谈及父母遗留,她认为最宝贵的就是爱祖国,并在往后的人生中她也坚定的贯彻着这一点。
(二)事业和人格的沿袭
1. 相似的人生
(1) 同样的职业
瞿秋白于1920年秋以记者身份前往苏俄实地采访,他作了大量采访和考察,以自己亲身所闻所见,客观介绍了苏俄十月革命后所发生的社会情状,留下了多篇通讯和著作,向中国人民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走好社会主义道路,并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宣扬理论知识,为宣传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作出卓越贡献。
瞿秋白是我国较早的一批驻外记者,与父辈类似,他的女儿瞿独伊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驻外记者。从入党后被分配至新华社工作,再到后来接受党和国家的安排、前往莫斯科采访,瞿独伊人生的许多光阴都与新闻事业水乳交融,并凭借个人付出推动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打开了对外新闻工作的新局面。
父女俩同样俄语出色,工作期间都曾兼任翻译:瞿秋白曾在东方大学中国班任助教和翻译,屡屡承担起共产国际大会的翻译工作,更是一字一句斟酌着重新翻译出来现在能够脍炙人口的《国际歌》歌词;瞿独伊因为自小在莫斯科长大,俄语更是十分标准,也因此被选中成为新中国开国大典上的俄语播音员,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的新生、中国人民的解放,此后的驻外历程中她也多次以翻译身份协助中国各代表团有效展开外交活动。
(2) 类似的经历
瞿秋白常年因为组织调动孤身一人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和病痛的折磨,他曾写下《饿乡纪程》记录自己1920年10月到1921年3月从北京到莫斯科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一路上所经地区复杂,不时遇到土匪,有人劝他返回,他依然坚持前往。而这一路上他挨饿受冻、历尽艰险。在政治低谷期的几年中,瞿秋白同样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由于并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和休息,他的肺病越来越重,这一直持续到他离世。但无论是怎样的生活挫折和政治打压,瞿秋白也从未想过要放弃手中的事业,最终为革命献出了所有。
瞿独伊的一生同样坎坷不平,自莫斯科回国途中与母亲一起被反动军阀投入狱中,被关押的四年里吃尽苦头;后来与丈夫前往莫斯科承办新华社驻外分社,二人身兼数职,每日奔波于工作与琐事当中,很少有时间休息,在人手、经济、行动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夫妻俩共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及时传回国内大量优质通讯稿和新闻稿。
2. 相通的人格
(1) 情感的传染
瞿独伊年至九十多岁高龄,依然可以口齿清晰的唱出《国际歌》,这首歌于她而言,是一份独家记忆,连接了她与父亲之间的回忆,更是父亲的革命生涯的又一见证、对于她的另一种方式的人生教诲。瞿独伊年少时失去了自己的“好爸爸”,与母亲几经周折才团聚,回国后旋即入狱,人至中年接连丧夫、丧子……一切的苦痛都叫她不愿提及,岁月的细节也早已在老人的脑海中被湮没,只有这首歌作为连接着父女感情的纽带,时常在黑暗的日子中回响,鼓舞着她直面一切挫折,陪伴着瞿独伊蹚过一条条时间的沟渠。
(2) 精神的传颂
秋白临就义前最后显示了一个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凛然的风骨,他面对国民党军官软硬兼施的长达一个多月的诱降和审讯,从未动摇,直接地指出国民党企图改变自己的心意是徒劳,提及国情,他痛骂国民党眼睁睁看东北沦陷却不施救,叫国民党军官无地自容;谈及亲人和生死,他坦然表示自己早已将存亡置之度外,只叫亲人以后勿再挂念。国民党无计可施,最终决定将其处决,瞿秋白毫不意外,这一天早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在临刑前一直高唱着革命胜利的歌曲、喊着共产党万岁的口号,面向阳光,心里怀着对党对革命的一片热忱,平静的走向了死亡。
瞿独伊在几年后,面临着几乎同样的处境,物质上极度缺乏,很多人遭受了严刑拷打,一同被捕的陈潭秋等同志惨遭杀害,但她毫不畏惧,与狱中的战友一起静坐绝食、高唱革命歌曲。面临同样的问题,瞿独伊也给出了与父亲一样的答案:拒绝一切示好,坚定自己的中国共产党身份,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哪怕献出生命。在那些黑暗的时光里,父女俩都认为个人的死不足计较,前仆后继的后人依然会继续奋勇向前,革命事业是不会终止的。
(3) 信仰的传承
瞿秋白的所有青春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他几乎是倾尽了所有:他的健康、他的个人情感、他的时间和他的生命,他从加入党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以所学回报着党和组织,他研究苏俄社会,探求革命道路,以自己的文人特质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艺术,用充满激情的文字将他们表达出来告知给当时的中国青年和革命者,将革命的理论以自己所能散播开来,吸纳更多的革命奋斗者;生命最后几年即使远离了政治,他依然笔耕不辍,领导了左翼文艺运动和文化运动,为革命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瞿秋白一直都对党、组织和人民怀抱着崇高的热忱,革命的伟大信仰始终支持着他,让他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面临威逼利诱也丝毫不动摇自己的选择,而是平静地赴死。瞿独伊继承了革命家的坚定信仰,她在狱中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敌人的诱惑条件,毫不犹豫地拒绝,大声声明自己的共产主义立场。出狱后,她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一生中贯彻着对党的信仰、支持和热爱。在莫斯科开展新闻工作的那些年,夫妻俩把组织得失放在首位,一切以高效完成新闻工作为出发点,他们大事小事全都自己操劳,甚至自请降薪,只为给尚在发展的新中国省下更多开支。为了省却组织的许多麻烦和不便,他们宁肯自己多花功夫和时间去解决。对此,瞿独伊从未抱怨,要替祖国厉行节约,将一切力量用到发展上。
(三)荣誉和精神的传递
“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才是我的父亲?”瞿独伊有这样的疑惑,因为瞿秋白遗迹《多余的话》的流露出的他的感伤的文学色彩,瞿秋白一度被污蔑成革命的叛变者,瞿独伊对此从未相信,给予了她精神指引的人不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她努力多年,多处拜访查证,写信要求为父平反,而自己也在重重验证中更为肯定自己的“好爸爸”是无畏牺牲的坚定的无产主义者,绝不会改变自己的信仰。现如今瞿秋白依然是那个公认的君子和勇士,他的精神和故事也一直生生不息地流传着。
瞿独伊继承了父志,一生甘于奉献,为党付出淡泊名利,她于今年获得七一勋章的褒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本人勤勉终生的肯定,也是对她的父母和家庭所象征的革命儿女的表彰,是对那一代坚定信仰、坚持奋斗的革命前辈的朴实崇高的精神的歌颂,更是对那段为党拼搏、无悔付出的光辉岁月的传唱。
(四)总结
瞿秋白一生追求真理,忠于共产主义理想,即便在生死关头也毫不动摇,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理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大无畏气概。他立场坚定,敢于斗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度党性原则。他勇于负责,不谋私利,作风民主,光明磊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意识和工作作风。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言行-致,谦虚谨慎,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格。他在身处逆境时不沉沦,不消沉,鞠躬尽瘁,一以贯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坦荡胸怀和严格组织观念。所有这些,连同他五百万字的著述,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瞿独伊身为革命家的女儿,继承父志、默默为人民大众耕耘,一生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体现了共产党人淡泊名利、公而无私的高尚品格;身为组织的女儿,她将青春都奉献于新闻事业,面临重重挫折依然牢记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体现了共产党人拼搏无畏、坚韧不拔的自我要求和职责担当;身为党的女儿,她一生忠于国家、党组织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即使身陷囹圄也不移己志,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忠诚、矢志不渝的昂扬斗志和斗争精神。
初心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279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