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安庆1月21日电(通讯员 戴晗)“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继发展的精神基础与导引,也是中华民族历经艰辛、矢志不渝追求的价值目标。为辩证地、科学地、实践地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2022年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文化拾萃实践团走进安庆市桐城市六尺巷展开实践调研,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
景观“零”距离,礼让他六尺
耳听不如眼见。清晨实践团成员便迫不及待的出发,很快就到达了六尺巷。映入眼帘的是“懿德流芳”牌坊:白玉牌坊立于景区宰相府内,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苍劲有力。穿过牌坊,来到乌石照壁前,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背面则是张英的生平介绍等。绕过照壁,可看见一块太湖石,上面刻有张英所写的诗句“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位于太湖石往前方,巷子不长,仅百米,宽两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有种史书般的厚重。伫立巷中,一幅画卷在眼前流淌。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而今,张家吴家已不在,唯见小巷树森森。走过小巷,在巷的出口处也有一座汉白玉牌坊,刻着“礼让”两字。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问卷明人心,古建展新风
实践团成员在亲自了解过六尺巷的故事之后,颇受启发,为更加深入了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成员们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询问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结合调查结果,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年轻一辈的更偏爱网红打卡景点,而对于以精神文化闻名的景点不是很感兴趣,不愿意却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为了进一步了解六尺巷的发展,实践团成员询问了相关负责人员,知道了近几年六尺巷做过的几项改动。
六尺巷做为桐城的代表景点,政府也十分重视它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把传统文化景点变新,变活是件难事,继承不是守旧,创新不是盲目。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为覆盖墙面上游客刻的名字,六尺巷多次刷过漆,虽然去除了名字,但却因此失去古韵,变得有些许古怪。负责人告诉实践团成员,近年来桐城六尺巷片区(含张府、吴府)恢复与修缮工程功能定位是成为学术研究、廉政文化交流、旅游接待、休闲娱乐的综合平台。六尺巷片区(含张府、吴府)将与桐城文庙、北大街、东大街、胜利街、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孔城古城景区相结合形成有效连接,形成桐城市现代服务业产业链。通过六尺巷片区(含张府、吴府)恢复与修缮和利用,积极抓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加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有效推动桐城市建设成为地域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文化繁荣区。
齐心解难题,携手赴明天
通过六尺巷的实践调查,成员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创新并非易事,文化类景点的改进更是难上加难。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各种吸引人的景点层出不穷,负责人表示,未来六尺巷也会通过更多新颖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吸引更多年轻人来观赏六尺巷。
同时,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政府也在积极打造六尺巷文化品牌,众多与六尺巷有关的特色产品也在默默发展。“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经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传统型景点在创新道路上的困难,明白了促进六尺巷发展的是其拥有的优良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这正是六尺巷能大胆创新的自信源泉,也是所有类似六尺巷景点发展的不竭动力。实践团成员们也都准备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280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