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是人们最熟悉的,也是最传统的祈福仪式,千余年来一直陪伴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它跟春联、年画、秧歌、饺子、汤圆一样,成为记忆里最生动的生活场景和温暖细节。烟花爆竹记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它随着传统节日延续至今,跟中国人重亲情、好热闹的心理一样,有着根深蒂固的传承意识。但是燃放烟花爆竹的民俗活动,却从上世纪90年代起遭遇冰山,鞭炮容易伤人、引发火灾以及破坏城市环境等弊端促使全国掀起了“禁放”高潮。
当千年历史遇上新时代,我们心中就有了一个“结”,纠结在放与不放之间。在对之前的调查问卷分析后,“燃习俗之薪,延传承火炬”实践队队员注意到了青少年们对于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的关注。为进一步尽绵薄之力帮助人们安全快乐地度过新年,2022年1月22日,“燃习俗之薪,延传承火炬”实践队队员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结合当地政府政策,前往城区街道及城外乡村为青少年普及燃放烟花及其相关的安全知识,为合理正确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尽微薄之力。
通过前期在相关平台寻找通知,实践队队员了解到为响应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丽中国的规划蓝图,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县委县政府明令禁止在城区内各区域各时段燃放烟花爆竹。实践队队员以此项政策为出发点,一方面向城区内的青少年宣传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性,告诫他们遵守政府规定,禁止在城区内燃放烟花爆竹;另一方面前往农村向青少年们普及燃放烟花爆竹的注意事项,减少因燃放爆竹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上午11时,实践队队员来到人流量较多的金地名都步行街,向来往青少年宣传政府的“禁放”政策。在城区的宣传主要从三方面展开,包括烟花爆竹由什么做成、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及遵守烟花爆竹禁放规定三方面构成。在劝导青少年禁止在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的同时鼓励他们通过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方式,广泛宣传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性,自觉劝阻和监督亲朋好友不去燃放烟花爆竹,勇于向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说“不”,消除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的污染及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在宣传过程中,很多青少年都为不能燃放烟花爆竹而感到惋惜,但也深刻意识到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性,理解并支持政府的该项政策。
见此情景,少年李文瑞的母亲有感而发:“我在医院上班,每逢春节期间因燃放烟花爆竹到眼科就诊的人数会急剧增加,个别严重的患者将会失去双眼,有的耳膜会被造成永久性伤害。看到这些受伤的孩子也不免担忧自家孩子的安慰,孩子受伤一家人的年都不会好过,确实应当给他们多普及普及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单从燃放者的安危这方面来看,政府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确实很有必要。”
下午3时,实践队队员前往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顺化镇部分人家,向青少年们普及燃放烟花爆竹时的注意事项,促使他们规范、安全燃放烟花爆竹。实践队队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烟花爆竹的购买、燃放地点的选取、燃放各类烟花爆竹的姿势及燃放过程中出现异常的处理方法等各方面展开宣教,反响较好。
与此同时,实践队队员还了解到有不少青少年在春节期间更愿意从网络中体验“年味”,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参加的越来越少。或许社会还需要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依托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积极推广无害的节庆传统;要贯彻党所提出的意识形态概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在安全、环保与有一定危害的传统习俗之间,果断地做出抉择,逐渐选择、适应更健康、更无害、更有意义的节庆方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兼具教育和实践功能,实践队队员在此次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对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深刻体会到了国家政策对人民生活及环境的调控效果,对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了新一层的认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281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