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观察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目标,了解湿地发展状况,深切感受生态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同时坚定学子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1月10日,地理科学学院“闽江河口湿地”实践队前往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闽江河口湿地作为“清新福建”的一张重要生态名片,在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深刻体会党员和学生群体在湿地生态发展与乡村振兴过程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
一、深入科研一线,感悟研究价值
1月10日上午八时,实践队抵达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参观了院士工作站、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河口湿地潮汐模拟研究平台实验室;了解了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站的监测与科研工作;体会了监测站在闽江河口湿地开发与利用以及地方生态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参观湿地公园,体悟生态旅游
接着,实践队队员来到湿地生态农业观光园。经团队指导老师介绍,文石村的村民依托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拓展公园的外延,在附近自建了小型公园以及农业观光园,依靠公园助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业。
同时,队员们注意到,文石村不仅开发了本村的旅游资源,对当地旅游环境的建设也是相当重视。
随后,实践队队员来到妈祖广场和马山炮台遗址公园。经当地村民的介绍,这两地原属于文石村,公园的建设将文石村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不仅提高湿地公园旅游资源的丰富度,同时协助文石村旅游资源的管理,加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参观完马山炮台遗址公园,实践队一同前往百榕文化街。队员们了解到在政府、企业家、社区群众的一番改造下,百榕街一改之前脏、乱、差的环境,逐步增加了景观亭、滨河步道、亲水平台、景观连廊等元素,使得古榕风韵与古朴民宅相互映衬,形成了现在具有浓郁地方风情、湿地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生态走廊。
为了进一步了解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队员们来到卧龙滩涂栈道和望远观鸟屋。经指导老师介绍,湿地保护区为了让游客能够近距离观赏到保护区内的风景,特此建设了滩涂栈道和观鸟屋,在不影响鸟类栖息的基础上满足游客游玩的需求。
三、深入实地探访,领会生态修复
在参观考察公园时,实践队队员注意到保护区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兼顾生态修复工作的进行。指导老师指出,针对互花米草的治理,保护区聘请当地居民采用刈割以及人工去除的方式除去互花米草,并通过生物替代技术,利用短叶茳芏、秋茄、芦苇等物种对互花米草进行治理。同时对保护区内的养殖塘开展全面“退养还湿”,营造生态鸟岛。
为了进一步了解保护区内的生态保护工作,实践队队员对海漂垃圾的工作人员以及保护区内的管护人员进行采访,了解其日常的工作内容。从采访中队员们了解到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湿地的管理与建设当中,从湿地资源的使用者转变为共同管理者。
四、走访社区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1月10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潭头镇文石村和汶上村,走进公园周边居民点的产业进行考察,全面了解周边社区的主要产业类型以及公园建设对其产业的影响状况,深度感受保护区的生态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当日下午,实践队对汶上村百榕酒店的管理员、湿地公园的食品摊贩、保安及附近居民进行采访。队员们无不感叹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发展为周边社区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它为当地社区旅游业的发挥提供了人流和平台,助力周边村镇“一产转三产”,推动乡村振兴。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加大闽江河口湿地这一“清新福建”重要生态名片的宣传,促进成员对实际的国情民情进一步的掌握,感受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体会国家疫情防控重大战略、脱贫攻坚工作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要决策下所取得的历史性成果。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更要“振心”。因此号召地理科学学院学子勇担时代重任,将自己的学识与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284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