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党的十八中提出的“非遗保护理念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非遗工坊应为乡村脱贫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助力”的号召。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周密的前期准备,组成了“助力乡村振兴”走访家乡非遗实践团,前往江阴市北大街117号钱土纱公所。通过参观,走访的形式进一步对江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进行了解。
据实践队队员的了解,钱土纱公所,是一座融合了三合院布局传统式梁柱结构和西方装饰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302平方米,占地面积168.6平方米。始建于清,重建于民国。是江阴市域范围内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工商业遗产。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经营纱、鸦片、盐等商品,是清末实业救国的重要历史遗存。日军占领江阴期间,为侦缉队员居住。解放后,李涤生在此开设了综合医院诊所,建国后房产收归国有,一直作为民居。这所老宅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而,2010年初,街道在江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下,利用现有阵地,收集了大量的实物和文字、图片,建成了“江阴市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展示江阴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也让市民更好的了解“非遗”,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掘,从而更好的保护江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阴市对非遗保护工作做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的具体要求。为此,专门启动实施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养计划,开创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践,实施了手工艺非遗振兴工程、重视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的生活传承。实现了非遗保护的制度化、体系化与工作常态化。特别是对如民间音乐江南丝竹;民间歌舞鱼篮虾鼓舞;茶花担舞;特色菜肴红烧河豚;民间手工艺麦秆画;泥塑等具有江阴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的保护与开发,努力使之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之中,在传承中进行创新。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积累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多处于交融复合的共享状态,它们在培育中华民族族源意识、历史观、价值观与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上,有着特别的精神聚合意义;在传统庆典、传统节日仪式、民俗活动等非遗项目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别的民俗生活时间,促进民族共同体成员进行物质、社会与精神交流,实现日常生活的融合。还有各族人民之间技艺类非遗的欣赏与交流,也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与情感保障。
本次走访家乡非遗,助力家乡振兴活动,让实践队成员充分意识到了保护与传承非遗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作为一种正在淡出人们视线的优秀文化,传承非遗变得刻不容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当肩负起这一使命,为非遗传承与家乡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295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