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在实践中学习红色历史,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重温党团的奋斗历史,传承红色基因,2022年1月26日,潍坊学院政法学院“忆党团,扬使命”红色文化实践队成员走进四川省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学习红色文化,追忆革命历程。
巴中,是革命的摇篮、红军的故乡,具有厚重的红军文化底蕴。1932年,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在这里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当年巴中有12万人参加红军,其中4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至今全市还有6300多名老红军健在。该市有红军遗迹遗址350余处、红军文物10万多件。当年由红军自己修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掩埋烈士两万余人,成为全国红军陵园之最,川陕苏区将帅碑林镌刻十万红军将士英名。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现有文物资料2万余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为创建、巩固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光辉业绩。
红军石刻园陈列的红军石刻文献精品,是研究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历史的实物见证。博物馆和碑林在使青少年牢记革命历史,继承革命遗志、弘扬红军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建设三大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馆革命文物资料达2万余件,史料2000余万字。为研究宣传苏区历史打下了坚实基础,该馆还复原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增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氛围,是收藏、研究、宣传川陕苏区革命文物和历史的专题馆。
博物馆坐落在巴中市巴州区城南南龛山半坡上,占地13000余平方米。陈列大楼、红军石刻陈列廊等共有建筑面积3800余平方米。陈列大楼上方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十个红色大字,闪闪发光。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雄伟壮丽、绿树红墙浑然一体。现有馆藏文物20000余件,有基本陈列厅和监时展览厅。博物馆以“川陕西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为题的基本陈列,用大量文物、标本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该馆坚持天天开放,并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学校、机关、工厂、农村动员观众上门参观。
进行实践活动前,实践队员率先利用了网上丰富红色资源,对博物馆进行了一定的了解,提前制定了实践计划,确定了系列宣讲活动主题,如第一篇宣讲《全国革命形势》、第二篇宣讲《“天府之国”的地狱》等,形成系统的实践方案后在线上进行了宣讲对象的召集,此次实践活动共召集宣讲对象8人,其中中学生5人,大学生3人。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们全身心投入参观及宣讲活动中,沉浸式地感受党的奋斗历程,传承革命传统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宣讲过后,实践队员与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交谈。
交谈中,实践成员发现馆内自建馆初便实行免费开放,但集中在中学生和外地人旅游参观为主,且入场量每日平均50人左右。实践队员认为,应当加大博物馆的宣传,倡导吸引更多的人前往红色博物馆内进行学习参观,比如可以通过馆内与当地各大中小学进行深入交流的方式,引导青少年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
每到一处,红色基因都是关键词。到基层部队视察,在党内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几次考察湖南,都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何谓红色基因?我们认为,红色基因不仅存于英名在册的烈士,也存于那许许多多的无名烈士和为革命牺牲群众;不仅存于革命年代的先烈先辈,也存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等不同时期的建设者和爱国者;不仅存于中国共产党党员,也存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鉴往,可以知来。我们要自觉从党的光辉历史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这种汲取,不仅是生命意义上“血统”的传承,更是社会意义上“传统”的赓续。这种力量,源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源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精神,源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赤子情怀。
通过学习、宣讲,实践成员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深刻感受了革命先烈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297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