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潍坊学院政法学院红星闪闪实践队成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河东区参观了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党的爱、党对人民群众的情,党与人民的互动是一场拥有坚定信念和信仰的双向奔赴。于实践成员而言,这次线上参观是追忆红色,面向未来的契机。在这里,实践成员透过视频、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炮火与硝烟。
明德英是一位平凡的妇女,但她在大敌面前无所畏惧,手指西山,遮掩痕迹,用乳汁喂伤员,帮助庄新民捡回一条性命。庄新民亦不忘喂乳之恩,在伤好后归队。并在明德英离世后,专门为老人立碑,将自己的名字刻在长子之位。“沂蒙母亲”王换于受徐向前所托,办起了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照顾孩子们,王换于全家和乡亲们节衣缩食,尽最大努力,留住每一个孩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战争胜利后,当年的孩子们重新回到沂蒙,感恩母亲们的付出。
在沂蒙这片热土上,用乳汁救伤员的大爱壮举太多太多,不经意间看到的木门及每一个佝偻身影背后,都可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1944年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处于急需补充兵力之时,在一次动员参军大会上,梁怀玉站了出来:“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当天,梁怀玉就和第一个报名的刘玉明结婚了,并送刘玉明去了战场,他们的故事打破了旧观念,极大鼓舞了莒南人民的士气,随后就有1400多人报名参军。
战地记者邹建东拍摄的一张照片,烘托出党与民的双向奔赴:我军炮兵连长,找不到敌人的位置,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指出敌人位置,这军民相依的一幕定格成永恒。
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儿女为其提供物资保障,保障粮草运输、弹药运输、伤员救治。妇女们以门为桥面,用人当桥墩,为战争胜利争取时间。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人民共出动九十二万多民工帮助党。“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首歌正是人民群众对党和军队的默默付出,亦是党和军队对人民群众的深情映照。
她们都是沂蒙山普普通通的妇女,平凡得如大山里的一草一木,但她们却用自己最质朴的行为,表达对党的拥护、对人民军队的信任。就是在如此状况下,展现了党的民心与民意,反映了人民的深情与爱戴,党和人民建立了血与肉的联系,铸造了不容割舍的钢铁长城。
自1921年建党以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共命运。《跟着共产党走》就诞生在沂蒙大山中,这是山东军民共同的声音,党和人民生死相依,共同铸造起一座血肉长城,男人拼杀、女人拼命,哪里群众有危险,哪有就有人民军队的身影。党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八百里沂蒙硝烟弥漫,沟沟壑壑都流淌着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这是人民前进的动力,是真理战胜邪恶的旁白,是党不负人民的见证。
在全国各地,有无数的红色景点和教育基地,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共产党人用前继后赴地行动,唤起人民的斗志,人民用义无反顾地追随,回应党的呼唤。在这些红色文化中,我们可以穿越时间,近身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要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自强;要有“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的冷静沉稳。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信仰,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汇聚点滴之力,共筑美好未来。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肩虽稚嫩,亦可担当!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06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