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东三街跟……路的交叉口……地下室进水了……申请救援。”
由于信号不稳定,听筒对面传来的声音断断续续,夹杂着电流的杂音。郑州市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吴先生捂住一侧耳朵,努力提取关键信息记录下来。自从应急管理局将求助热线向广大市民公布后,吴先生的工作量陡然增大,下班时电话机几乎有些烫手。即便新增了从其他部门调派的人手,即便与市长热线合并管理,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们仍然天天加班至深夜。“值班的时候累了,困得眼睛里全是红血丝,恨不得把眼皮撑起来。”干部职责为公不为私,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崇高的信仰,也是身为党员必须践行的使命与职责。这小小的一方天地因他们心里无私赤诚的光,而化身为洪涝中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守卫着挣扎于暴雨中的城市,与漂流无依的落难者。
当暴雨刚刚降临的时候,吴先生也曾一度沦为其受害者。即使单位在七月二十日当天下发了关于本市即将迎来特大暴雨的通知,当这场天灾真正到来时所展现的狰狞面目仍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从淮河路到龙海路的途中,暴雨瓢泼而下,伞根本撑不起来。吴先生被迫返回单位躲雨,但没想到这一等便是四十分钟。往日车水马龙的街道现在被洪水所占领,两旁的行人试探着迈出步子却在触碰到那浑浊的水面时急急将脚收回。在这个阴沉的傍晚,指针每一秒的“咔哒”声都拨动着人们本就焦躁不安的心弦。当时针指向七点时,街上终于开始有人缓慢行走,吴先生也决定加入这支蹚水回家的队伍。路上水位过膝,有些洼地的积水甚至已经漫过人们的腰部。当路过一个水流湍急的十字路口时,人们手拉手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喊着“一二、一二”的号子,共同度过这一险关。这支队伍不断有人离开,也不断有人加入,他们握着陌生人的手,感受到来自同胞的温暖、力量和支持。而当吴先生终于回到自己所住的小区时,有一幕暖心场景令他印象深刻: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站在雨中帮助过路的行人,疏通交通。在一伙结伴而行的路人中,一个年轻人背着小孩子往返于湍急的路口,搀扶妇女和老人平稳渡过。
身为这场暴雨的亲历者和救援者,吴先生对灾情和救援都有深入的观察。在访谈中,他多次提及了科技救援这个概念。为了弥补电话求救信号弱、人力资源消耗大的缺陷,郑州市应急管理局建立了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在这个综合的监控平台上,所有乡镇和街道的情况都能被紧急调出,信息传播也更加及时。对于“雨”你同行调研团所提出的在线编辑紧急救助小程序,他表示很赞同,并认为能大大缩短救援时间,缓解信息不均衡、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他也提出了几点中肯的建议。他说,除了要使双向交流更为便捷外,还要考虑极端情况对程序运行的影响。
暴雨摧毁了高楼,冲塌了桥梁,我们见证看似坚不可摧的东西相继崩塌,万物生长的夏季蒙上厚厚阴翳。但我们也见证了大风大浪所淘下的赤诚之心,人们守望相助的精神在城市各处点亮。“雨”你同行团队的每个人都是见证者。我们相聚在一起,希望发挥青年的光和热,一起探求、书写防灾减灾,应对暴雨的答案,为每一个受难于洪涝中的人筑一座灯塔,助他们平安回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12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