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对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探索群众对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1月20日至1月24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团队“ichem-惟石能言队”成员刘晗在其家乡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展开了调研工作。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要求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想根除阻碍非遗发展的“脓疴”,就要从实际出发追本溯源明晰“病灶”在哪。为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点、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痛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程度,社会实践团队“ichem-惟石能言队”开展了双管齐下,线上线下同时推进地调研活动。
1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团队“ichem-惟石能言队”的队员走上街头,分发调查问卷,采访群众。当问及对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时,93%的受访群众表示仅仅知道几个名词或知晓几个项目。嘉祥并非一个了无历史底蕴的新城,查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隶属嘉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5项——鲁西南鼓吹乐、石雕(嘉祥)、麒麟传说、鲁锦织造技艺、山东梆子。其中项目编号为Ⅶ-56的石雕(嘉祥石雕)颇负盛名。但接受采访的大多数人认为石雕仅是嘉祥比较著名的产业,并不清楚其国家级非遗的属性
聚光灯下的明星产业尚且如此,更何况静默于历史微尘之下的“小众”文化?对于2006年第一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西南鼓吹乐”,受访的年轻群体则表示虽生于嘉祥长于嘉祥十几载但从未听闻这个名词。剥下阳春白雪的外壳,“鲁西南鼓吹乐”的本质其实就是寻常的铜杆唢呐。唢呐活跃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革故鼎新、薪火相传,如何在新时代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但碧空如洗、春山如笑,澎湃奔涌的后浪定能给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新的青春活力。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浸润传统,再现非遗。蓦然回首,杏花疏影,长沟流月,悠悠岁月宛如烟云,似水年华于辗转间流逝。岁月无言,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固守民族情感归依,延续民族文化传承的石碑。唢呐是依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存在的艺术形态,广大乡村是唢呐这类传统文化扎根的沃土,但城市不断侵占着乡村的土地,现代化的西方文化不断影响着古老的东方传统,在现代城市中传统红白喜事逐渐简化,在民俗的故土,乡村,简单快捷的音响也取代了繁琐庞大的唢呐班子。民俗的生存空间在不断压缩,那些寄托于民俗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将何去何从。公元3世纪,唢呐由东欧、西亚一带传入中国,经过千年的本土化,唢呐已经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之一。一杆唢呐从黄土高坡一路吹到华北平原,高亢雄壮的唢呐声贯穿了中国的乐器发展史。唢呐的式微不只是一个乐器的没落那么简单,它反映着物欲横流时代中民俗艺术的没落浮沉。小小的一杆唢呐寄寓着千年来无数中国传统曲艺人的情思,承载着传统曲艺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修行岁月,是中国人悠悠乡土情的符号。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逝去,都是中国文化的一场悲剧。如何在冷硬的现代化城市保留民俗的温度,在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中留有一扇柴扉;如何不让古老技艺在步履匆匆的生活里成为绝唱,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光里挂起一盏花灯;如何在利益为先的名利场中固守一颗匠心,在赛博朋克的电子音乐中唱响清脆的戏腔,是摆在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面前的实际问题。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及应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新技术带来新思路,在科技发展高潮迭起的多元社会生态中,新的技术和工具开启了更加广阔的互联网空间,在调研结果中各年龄段的群众都表示平日里接收到最多非遗信息的地方是各种新媒体平台,也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去学习更多非遗知识。用新技术赋能非遗传承,但传承不是目的,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在新时代绽放新色彩才是新生代青年人的责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27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