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长巷,聚起来是烟火,摊开是人间
街头巷尾,到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流动商贩这个群体仿佛是这个世界中最平凡的一角,却又折射着一种独一无二的魅力,安抚着商品经济时代下的纷乱人心。
1月底至2月初,求是学院蓝田学园寒假社会实践团队员整装出发,探索那市井下的烟火气息。
镜头一:栖息着对孩子深沉的爱意
一辆餐车,几张煎饼,在磐安中学和凤凰书院门前的众多摊位中,这只是很普通的一个。而一番交流后,这位母亲的“不普通”,令我们深思。她的孩子恰好就读于此,一年的学杂费上万,而她又痼疾缠身,难以承担高体力的劳作,并且她一个人,也难兼顾孩子与工作。生活给她开出的,显然是个难题。摆摊挣钱,并依靠摆摊的时间自由,挤出闲暇照顾孩子,或许已是这个母亲能想到的唯一选择。采访结束后,她再次静默地守着小吃摊,时而抬头凝望校园的方向。小小的小吃车,背后是努力生活的家庭,以及坦然面对平凡后,依旧伟大的爱。
触此景不禁生情:有关部门能否提供合适的再就业岗位,或者如何更好地与摊贩共生?倘若能引导一些流动商贩到合适的其他岗位就业,或许管理时的冲突就能减少;倘如摒弃一刀切式的管理,允许摊贩在大街小巷的指定地点、指定时间摆摊,并结合互联网技术管理协调,或许可以增加摊贩对这座城市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同时也能给诸如外乡学子这样奔波的人群一定的安闲与便利。
镜头二:饱含着对困难不屈的骨气
在磐城的另一端,滴雨的房檐下,一个蜷缩在角落里的菜摊吸住了我们的目光。荠菜、青菜、萝卜,整齐又显凌乱地摆放着,旁边还有一桶发着酸味的咸菜。摆着的菜寥寥无几,来客更稀,被买家反复挑拣后的菜也已少了生气。我们正如买家一般考量这些菜,抬头却看见老奶奶皱纹交错的脸——她头发已花白了。
我们的意外到来似乎让老奶奶有了精神,她热情地同我们讲起她的生活,笑容与颦蹙在脸上交错着。她说:“现在的生意难做呀!青菜一般没人买,现在这个时节也卖卖这些荠菜。一天能赚廿来块已经算多吧,有两天一分钱都没有……”惨淡的经营震撼了已习惯杭州消费生活的我们,然而至始至终,奶奶都没有抱怨过生活的艰苦,倒是对人们不能赏识她的蔬菜颇有不满,这何尝不是一种不屈?我们更凝神,听老奶奶诉说。两个在外工作的孩子、一个考研的孙女,谈及他们时,老人家脸上变多的笑容让我们明白,她有生活的寄托,也热爱着生活。只是想到她的孩子迫于城市压力,无暇赡养老人;家中只她和老伴二人,种菜卖菜,凭此惨淡的收入及每月200元的养老金维持生计,我们,意有所郁结。
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位老人家其实也只是无数个“空巢老人“的缩影。“空巢老人”这个词,课本上曾多次看到,只是在走向社会实践时,我们才终于领会它背后的悲哀。现如今,市场化已经在深刻影响着古朴的农耕经济,如何让习惯于旧生产方式的人们更好的融入商品经济、盘活精准扶贫中在乡村投建的基础设施资源——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流动小摊,遍布着用心生活的痕迹,积蓄着浓郁的烟火气,也寄托着无数市民对家乡的质朴回忆;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许像是一片自由自在的天地,它给予底层民众一个以低廉的成本追求美好生活的机会。蒙蒙烟雨里,队员们继续漫步街头,看缕缕热气自一辆辆小吃车上氤氲而起,伴着熙攘的人声弥漫在巷间。
一个镜头呈现一种人生,走访之中,我们喜爱他们的勤劳坚韧,也感慨大多数摊贩的平凡;但走访之外,又如何让我们自己不只是镜头外的“看客”?求学于浙,我们是当少一些往上看名利的焦躁:往科技的深处看,不断开拓人们获得幸福的空间;更往社会的根基看,让自己的理想与万千人民的美好生活血肉相连。
团队 |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蓝田学园赴浙江省金华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建省莆田市“关心基层民生 厚植为民情怀”流动商贩生活情况调研寒假社会实践团
文稿 | 陈琰伟 陈海钰 甘虞阳
摄影 | 孔佳杰 周靖媛
审核 | 陈海钰 甘虞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28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