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餐饮老字号资源丰富,每种传统烹饪饮食文化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了保护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必须深入研究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发展现状,不断总结经验。
而于2020年12月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柳州螺蛳粉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团队就是抓住了这一个关键点,展开了社会实践。
二、团队介绍
实践队名为寻螺小队,成员来自于中文2004班与数字出版2002班的四名同学,成员均
具有极高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实现互补,团队氛围和谐友爱,积极向上。而团队的指导老师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指导经验的李联凯老师。
三、项目背景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盛赞“小米粉大产业”,境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极大提高了柳州螺蛳粉的关注度。柳州通过螺蛳粉产业搭建了美食文化的传播网络,借助其自身“网红”属性营造传播话题,使其成为了“有味道的中国名片”,极大地推动了其非遗文化价值的传播,对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四、实践过程
1月13日,团队成员覃武彬第一次乘车前往广西柳州市柳南区螺蛳粉小镇,对当地的场馆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商家等进行初步的实地考察,确定了此次实践需要拍摄的场景、采访的对象等,并根据采访对象设置采访问题,拟定了采访提纲。
1月18日,团队成员覃武彬第二次前往螺蛳粉小镇及内部的场馆,进入螺蛳粉历史文化馆了解螺蛳粉文化并拍摄了宣传视频,随后记录下小镇的宣传片视频。在实践过程中,首先对小镇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调研(包括当地山上开发的滑翔伞旅游项目),接着进入螺丝粉文化馆内部,了解螺蛳粉文化的发展历史及产业化进程、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最后进入另一个场馆内拍摄正在营业的螺蛳粉商家,并对其中之一的天桥螺蛳粉老板进行了
1月19日,团队成员覃武彬前往柳州市鱼峰区螺蛳粉产业园进行拍摄,在产业园区内拍摄螺霸王、螺状元、柳螺香等一些螺蛳粉企业的生产、包装、装车过程,且部分企业开放了专门的游客展区,能在里面见到包括桶装、袋装等一系列衍生出来的在市面上销售的螺蛳粉产品,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但是由于保密的原因,无法进入企业内部的生产车间拍摄。
在线下调研开展的过程中,线上工作也在同步、有条不紊地进行。
实践队独立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本次调查问卷共收获有效作答153份。
团队成员利用自己拍摄的视频素材,剪辑社会实践纪录片,向大众展示团队的实践风采。
队伍在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后多次举行线上会议,对线上与线下工作作出总的安排,并定期总计经验,共同进行深入研究。
五、实践成果
实践队整理网络相关数据及资料,分析螺蛳粉产业发展现状,以螺蛳粉小镇产业发展为例,总结经验形成非遗文化建设共性方案。
制作一份详实的实践视频资料,纪录并宣传实践成果。
六、实践感悟
来自广西柳州的传统美食螺蛳粉已经走遍神州南北,几年前柳州市政府的构想已经成为现实。从小乡村小城镇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螺蛳粉已经实现从实体符号到品牌符号的华丽“变形”。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不会是只光彩一瞬的“网红美食”,同时我们更相信,越来越多的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走出发展桎梏,绽放华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37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