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寒假,“护绿”志愿服务队的各成员分别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拟建的黄河口国家公园)、莒县沭河湿地公园、薄山水库湿地保护区、青云湖湿地公园、天门山国家公园等地,进行调查。通过对保护区、公园的自然状况的资料研究,收集新闻报道等方式,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主要样本,开展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调研。同时,开展湿地公园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大美湿地建设。
2021级电子信息类一班赵一安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实地调查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等保护情况,了解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和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等生物种群保护情况。经了解,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保护区内现共有野生动物1630种、鸟类增至371种,珍稀濒危鸟类逐年增多,其中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遗鸥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灰鹤、大天鹅、鸳鸯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保护区内植物资源同样丰富,共有植物68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集中分布面积达6.5万亩。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2020年以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组织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互花米草治理等9个生态修复项目,生态补水3亿多方,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各类湿地15.9万亩,建设鸟类栖息繁殖岛36个、鱼类栖息地10处、植物生态岛29个,黄河口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赵一安同学参观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了解监测平台对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环境质量及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预警等有针对性地性的保护措施。据了解,当前湿地生态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淡水资源短缺,保护区湿地主要依赖于黄河水的补给,生态用水减少将导致淡水湿地和鸟类栖息地面积逐渐萎缩,对依赖于淡水湿地生存的生物物种生存产生严重威胁。二是外来物种入侵,互花米草快速繁殖导致贝类等底栖生物密度降低,鸟类栖息生境减少,危及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三是芦苇、盐地碱蓬、柽柳和罗布麻等在自然保护区内广泛分布,芦苇集中分布面积远超40万亩,冬季防火压力大,一旦过火将对生物多样性和鸟类栖息地构成严重威胁。经了解,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成立以来,利用遥感卫星、雷达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三角洲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持续开展生物物种群数量、分布位置、活动行为监测,同时还对当地生态系统格局、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链下游的底栖生物和鱼类等进行全面观测,更好地为黄河三角洲的保护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2021级电子信息类一班蒋永慧深入家乡附近面积1333公顷的薄山湖湿地保护区了解油松、华山松栎树、油松、华山松、桦木等树种,苍鹭、黄嘴白鹭、苍鹭、鸳鸯、鸿雁、灰背隼、黑枕黄鹂等物种的现状以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研了当地政府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不断加大湿地建设和保护的相关情况。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湿地资源保护,科学实施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依法保护管理,同时向群众广泛普及湿地知识,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因此,薄山湖湿地建设和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湿地的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
为了了解本地湿地保护状况以及科普人们有关湿地保护的知识,队员陈洪源来到家乡沭河湿地公园,观察与记录当地的生态系统现状,自然形成的洲滩、岛屿为湿地动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长和栖息场所,生物多样性增加,水质提高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并通过查阅县志查找过去湿地的生态系统状况进行对比,发现湿地保护成效显著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外貌,植物与各种小动物数量增加,各种指标稳步系数稳步提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在公园随机询问了当地人对湿地保护的看法,所有人对湿地保护工程表示了支持与愿意了解一些有关湿地保护的知识,可见湿地保护的效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实践队员还进一步发现当地居民特别喜欢到湿地公园健身散步放松,湿地保护的成效进一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湿地保护以及多年来保护湿地的宣传使得湿地与人类社会已经达到初步的和谐共处,相信随着在不久的未来,随着保护湿地不断地继续深入人心,人们最后总能自愿自觉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并达到人类社会与湿地的和谐共处。
张严来到家乡附近的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深入了解珙桐、银杏、红豆杉等植株,娃娃鱼、猕猴等动物的现状以及该国家森林旅游区的保护情况。通过咨询当地导游和工作人员了解景区环境卫生情况和景区建设保护政策。对比若干年前的数据,反映当地相关政策的到位。景区的环境并无恶化,且可观赏性逐渐增强。再对本地游客进行询问,得到他们对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近些年来变化的感触;对外地游客进行询问,了解他们对来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感觉和对景区环境保护的个人看法与相关建议。
张敬茹深入家乡附近的青云湖湿地公园及其相连同一水域的滨湖公园、清音公园,了解同一人工水域之间,不同功能的公园之间的联系。实地考察青云湖公园作为综合性滨湖旅游区,以大面积草坪为底色,密植水杉片林,点缀雪松、白皮松等乔木,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在保护湿地环境中发挥的作用,调研了青云湖人工水库及周边各湿地公园的水域面积、水位高低、汛期等水文水系特征。调研了当地政府对周边水系柴汶河的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的开展落实,了解周边水系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询问湿地周边的游客得知,城市周边湿地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水质条件不断提高,物种多样性也在逐年趋于稳定,许多多年来不断减少的物种又重现在大众面前。同时,实践成员在向游客调研的过程中,也在向游客们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为城市湿地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同学们还利用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为契机,对当地居民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广泛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和大美湿地。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一方面,实践成员深入了解了湿地的建设和保护情况,对湿地保护的方法与理论进行了初步了解。而在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成员进入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广泛开展接地气的科普宣传,增强了居民对湿地建设的认识和建设湿地的重要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37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