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循着的线索,7月10日,河南科技学院“追寻百泉之源,传承红色基因”社会实践团队又来到了延安大学校史馆和革命纪念馆。)
来到纪念馆的大厅,入眼的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宝塔山。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气势磅礴的黄河浮雕,瞬间点亮了志愿者的眼球。似乎从中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们热血挥洒的场景。
进入历史展厅,一幕幕场景如同历史再现,向志愿者们叙说当年种种坎坷。在当年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党人不忘发展教育,延安自然科学院、鲁艺学院等一系列学校的创办,为战争中的延安,增添了别样的希望。正如毛主席所言:我们曾经没有衣穿,没有纸油吃,没有纸,但我们度过了这些困难。
随后,志愿者们顶着热辣的阳光来到了延安大学校史馆。1943年3月16日,延安大学、鲁艺、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学干部学校合并,名称仍为延安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就是延安自然科学院经过数十年的演变发展过来的。在这里大家仔细查找,不落丝毫的找到了有关延安自然科学院的信息。每当找到一点有关信息,大家就激动不已。
不论是校长乐天宇的照片,还是过去讲课的笔记,标记密密麻麻的自然科学课本,都让志愿者们心潮澎湃。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革命先贤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才有了杜甫川中百校出的辉煌。透过墙上的老照片,仿佛看到了先贤们孜孜不倦的背影。
傍晚,踏着夕阳的微光,大家来到了延安自然科学院的遗址所在地。望着残破的纪念碑,志愿者们内心澎湃激昂。大家一起作诗读诗,在没有电子设备的时刻中,那些吟诗的场景显得格外优美。筚路蓝缕是对科技学院发展史的总结,一曲高歌贯古今是科院恢弘壮丽发展史的概括。一句句诗歌萦绕回旋在空气中,傍晚的时光也是有些凉爽的,在诗歌最精彩的时候,在这片遗址上,树叶陡然飘动,,整个空间宛若仙境。灵气逼人,让人感觉此时此刻的诗和人是统一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3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