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秦时期的秦地乐舞为始,至秦汉时期的百戏、隋唐时期的歌舞与说唱艺术、宋元时期的戏曲……秦腔形成于明代,历经盛行、改良、振兴。直至今日,秦腔艺术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遵循着“移风易俗唱新曲,继往开来谱华章”的历史新要求。在怀有对秦腔艺术极大的热爱之下,朱凯亮同学尝试借助快手平台与秦腔艺术大家左西元老师进行联络,得到了老师的回复,在惊喜之余,朱同学精心筹备开展了一场与左西元老师围绕秦腔的传承和左老师个人经历的采访。
台上,左西元老师是浓颜皓目、粉墨登场的角儿;回归生活,卸下一脸油彩,捧起一杯清茗,操起一口纯正的陕西话,左老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生活家。
在谈到自己的从艺经历时,左老师讲到,自己从小放牛放羊的时候就喜欢哼唱秦腔。在一次契机下,张守旗先生(左老师的一位小学老师)教授举荐他和另一位女同学对唱《沙家浜》。在此次演出得到张老师认可后,张老师就经常教他一些秦腔,包括眉户《送货路上》等。1975年,临潼文艺班招收文艺骨干,在父母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左西元便跟随张老师去公社参加考试,左老师的一板唱腔在初试与复试中受到好评,因此,他便顺利通过考试。县文化局的领导拿着通知书家访,询问家长的意见。左老师的母亲也非常高兴,嘱咐他好好学艺。就这样,左老师与秦腔结缘。
在谈到自己的从艺心得时,左老师表示他之所以能将《玉虎坠》中冯彦这个角色塑造成功,主要离不开师父李正斌先生的悉心教导。为了能够让左老师在尚友社(西安市秦腔一团)建团55周年演出中演好这本戏,当时已经年过70的李先生亲自为他排戏近三个月。李正斌先生每天早早就带着电壶来到排练场,左老师想要帮师父拿电壶,李先生说:“你只管把戏走好,别的都不需要管。”李先生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唱腔、一句道白地给左老师教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并让他与“冯娘子”、“监禁子”交流,要求十分严格。左老师非常感恩他的老师与前辈,并时刻将他们的教导和培育铭记于心,正是有着这样一颗感恩之心,才让左老师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在谈到秦腔传承方面的问题时,左老师强调年轻演员要苦练,条件再好,不练也不行,唱念做打要精,要琢磨人物,要用情去唱、用心去演。左老师表示他并不完全赞同戏曲演员拼文化一说,他认为,只有以文化为基础,对人物通透的理解,加之生动的表演,才是演员演好戏的根本。所以在秦腔传承中,演员要打好基本功,与时代的戏曲文化时刻保持节奏,才能传承好秦腔艺术。
遗憾的是,2012年的一场车祸,使得左西元老师的双腿和听力都受到影响,被迫告别最爱的秦腔舞台。谈到那场车祸,左老师遗憾地说:“2014年重上舞台也只是穿角子(配角)了!主演不唱了!耳朵听力不行了!”但秦腔艺术却早已成为了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不管是不是主角,对秦腔的热爱和坚守不曾有丝毫动摇。
左老师直言,秦腔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直观教育,不能像电影电视剧一样有镜头的切换,这更考验演员的功力。唯有精益且赤忱的匠心,才能打造出出彩的人物。作为老师,左西元在剧团里毫无保留地帮学生排戏,指导学生们用情唱戏、用心演戏。他觉得只要学生能唱好戏,干好自己的事业,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这深刻地体现了秦腔艺术工作者间代际传承的精神。
采访最后,左老师激动地对采访队员说,“写我的艺术之路!一定要真实!不敢夸张!我就是个一级演员!切记!”,这种作为老艺术家的谦虚、恭谨深深地打动了采访队员。
整个采访中,左西元老师讲述了自己的从艺经历,无论是将其领进门的师傅,抑或是勤学苦练的自己,左老师都异常感激,让团队成员体味到这种文化遗产对一位平凡人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与震撼,这让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将秦腔这门传统文化瑰宝保护、传承、发扬的决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46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