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2年1月21日——2022年1月26日,为响应国家和学校对我们新青年兴家乡以及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号召,广东海洋大学学子在学校和导师指导下组成校级团队——莞邑山河队,一起返家乡进行“寒假社会实践”,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对南粤古驿道文化展开专项调研,使古驿道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从历史风烟走进寻常百姓家,从而促进其文化的传承,激发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塘尾古村构造及历史背景
塘尾古村作为古驿道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坐北朝南,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位于东莞市石排内,古村以古围墙为界,全村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民居268座,祠堂21座,书房19间,古井10眼,围门四个,炮楼28座。塘尾古村落里的基本建筑都有很好的保留,堪称岭南传统村落布局的典型范例,同时至今仍保存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该村的“康王宝诞”活动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且该活动也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里也被纳入为国家AAAA级景区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
二、游览塘尾村
莞邑山河队的队员们先实地进行自主参观,一行人一起窜梭在静谧的小巷中走进这座古朴的村庄,共同欣赏古路、古围墙、家塾这些古建筑。
01——炮楼
围墙附有28个谯楼(当地乡民称楼斗、炮楼),以28个天文星宿命名,规模有大有小,一般尺寸为长、宽各4.5米,高7米,围墙、围门和炮楼组成完整的防御设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来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军的抢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
围墙上的108个瞭望孔,也暗合36天罡、72地煞之数,寓意着天上的众神在庇佑着塘尾,使得塘尾历经数百年历史沧桑,至今更加繁华而富有生机。
02——举人碑与夹杆石
“举人碑”也称“举人石”、“帏官石”,明清时凡考中举人或进士,都会在祠堂面前竖立起“帏官石”向先祖报喜。
03——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是塘尾村中规模最大的祠堂,五开间三进,前院设有两廊,三进皆为镬耳山墙。此处为古村地势最高处,也预示着当地村民事业步步高升。
在以前,除了李氏宗祠还有很多祠堂都被用作举办迎亲等一些重大事件,就如当地著名的民俗活动“康王宝诞”至今还保留着,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石排一带的人们用“龙椅”抬康王出巡祭祀。
它们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岁月的变迁中依旧保持着宋明的风貌,如梦境般,遥远真实的古老村落,有着年轮留下的痕迹,令人不禁去领悟时光,好似我们穿越回了那段历史之中作为古驿道上古村落的一员一起感受那份车水马龙的热闹。
三、深入了解塘尾古村
莞邑山河队的队员们作为游客自主的进行了解、触碰、感知古村落的魅力,这加深了我们对古村落的认知和好奇,是什么让这座古村落保存至今仍如此的完好呢?
随后我们去采访了当地的村支书了解到一个独特的思路:“可触摸的有灵魂的博物馆”,这就是这个村独一无二的开发和保护平衡,将整个古村落作为一座博物馆,但它不像传统的博物馆一样展示一件一件历史文物并且隔着玻璃柜进行参观,而是让游客们亲身体会其中的蕴意,领悟到当中的文化与精神。
现在村支书已经引进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师进驻古村落,其中有陶艺、摄影、书法国画大家,甚至包括着许多传承国家非遗的匠人,在大家进行博物馆参观的同时也可以找这些大师学习了解体验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增加了游历古村的趣味性。
确实如村支书所说,在现代化逐渐发展的现在,保持着古村落原有的历史样貌是难之又难,许多古村落很容易在历史的发展中湮没又或是在开发中迷失了原本的文化历史变成了单一的“商业街“模式,不但把原本的文化资源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也恶化了。
我们也采访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了解到一些居民刚来到古村落一两年,但他们被这里的浓厚的文化气息所吸引,觉得这里很适合生活,也很符合自身的精神价值。
村支书提出过:“我们的目的是可持续化发展国家的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建成后我们甚至可以不要门票,让大家免费进入参观,我们就是要让大家更好的去感知,让文化更好的去传承!”
当地的工作人员、居民以及大师们无疑也是这个理念的信奉者,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力量去替国家替人民守护着这得之不易的保存完整的国家文化遗产,他们无比的信任村支书,齐心协力帮助村支书完成开发塘尾古村落这一任务。
四、总结
我们随着工作人员参观过古村落的民居、古路、祠堂,又拜访过当地的村支书和工作人员,我们了解到在国家的扶持政策下,在众多村干部和村民的支持下,目前虽然有很多投资商想进行商业化的投资,但是村支书想将这座百年古村建设成一个有灵魂可触摸的实地博物馆,让大家可以更好的感知那份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做成千篇一律的商业化古村,商业化古村无疑会破坏了这份在历史变迁中难得遗留下来的古驿道建筑和其传统文化风俗。
这是一条文化遗产保护很好的道路,但是也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当地的居民和村支书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将正确的道路贯彻到底。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接受国家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力量中积极有生命的新生力量,也担负着开拓国家守护国家的重任,国家文化建筑的开发和建设现在面临着困境:开发和保护产生冲突难以兼顾,既有过度开发变成千篇一律的商业文化又有保护后变得无人问津淹没在历史中。
我们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利用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去做出创新型举措结合多种方式让现代人走近原汁原味的历史,让文化遗产被创新性保护和利用从而达到两者兼顾。
来源丨莞邑山河队
排版丨庾铠麟
文案丨彭璐 蔡思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47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