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淮海工学院文学院主办的实践项目“海州区喜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团队正式出征。该实践团队学术方向指导老师为淮海工学院文学院伏涤修教授和文学院张兴龙副教授,文学院暑期实践负责人张琳老师为本次实践指导老师,实践组成员由文学院广告系、新闻系、中文系的10名同学组成。为了在暑期实践中,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实地的现场考察以及与研究群体、一般群体的互动沟通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喜歌进行针对性的探讨,紧密结合当今民俗非物质文化的存在与发展现状,产生具有时代特色与社会人文性的实践成果。
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逐渐成为社会多方人士的关注热点,甚至成为国际广泛重视的时代课题。文化的发展作为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象征,同时吸引了一群大学生积极加入探索的行列。为了稳抓这一研究机遇,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实践创新的社会影响力,文学院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在资料搜集相对完备的基础上,落实实践,形成了文学院“海州区喜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并获得了淮海工学院重点团队的最终立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达到暑期人力资源与时空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在校级、院级领导以及指导老师的支持下,实践团队的成员秉持“各司其职”的理念,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出征首日,实践团队在策划的指导下,形成了当天实践安排的初步构成:加大资料搜集力度,深化相关理论积累;拓宽实践互动渠道,深入群体内部调查;走访文化产业区,探寻新老文化连接点。除此之外,团队还以喜歌非遗为立足点,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对非物质文化的经济、文化价值进行思考、总结,从而了解如何对民风、民俗进行追溯、传承,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历久弥新。
“实践,我们始终在路上。”“海州区喜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实践团队会时刻谨记这份初衷,带着热情与思考,把历史文化的人文关怀传承下去,不忘初心、热情笃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