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突围作战
——以动制动剿灭敌军
这场战斗的规模及战斗的悲壮和惨烈程度,在抗日战争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现在,沂蒙老区人民始终念念不忘这场战斗,对参战部队的英勇表现,充满了赞扬、崇敬和缅怀之情,每年清明节他们都要来到大青山上看望烈士。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对日军作战主要贯彻游击战和运动战的作战原则,避免与实力较强的日军,进行大规模、正面对抗,而大青山胜利突围战则是在遭遇日军“偷袭、合围”的情况下,被迫与日军进行大规模、正面突围的一次作战。这次作战,日军不是通过预先“设伏”,以达成合围之势,而是采取长途奔袭、分进合击的战法,在运动中形成合围之势,以达到其“聚歼我军”的作战目标。这种以动制“动”的战法,是战场上“敌变我变,我变敌变”的典型转换形式之一,这对当时我军所擅长的运动作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从作战部署,还是从设备、手段等方面,还不完全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战机选择上带有明显的被动性和偶然性,但在战场组织和指挥方面,我军做到了立决主动。战斗总指挥、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迅速集中战场指挥权,果断决策实施战场突围,选择敌最薄弱环节作为主突方向,组织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担任突围阻击任务。在正确的战场决策下,我军才在总体形势处于十分被动的情况中,抓住了瞬间战机,在最短时间内控制战场主动地位,以果敢、勇猛的冲击,迅速击破日军合围圈,成功组织大部队胜利突出合围。这是一场攸关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生死存亡的战斗,如果突围不成功,山东党政军机关和抗大一分校将深陷重围,后果不堪设想。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全体指战员的个人努力和参战部队的整体配合,这也恰恰是我人民军队的优势所在。
山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从中日之间军事对抗的角度看,在近代史上,一直是日军侵犯我国利益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中日之间发生军事对抗的主要地区之一。近百多年来,日军为了实现其侵华利益,曾先后与清政府、欧洲列强、国民党政府,以及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进行了多次激烈的对抗。1941年初开始,日军先后“扫荡”了鲁西、湖西、鲁南、冀鲁边、清河、胶东、鲁中泰山区及冀鲁豫边,下半年日军将“扫荡”重心转入山区抗日根据地,11月初,日伪军调集5万余人,分进合击,对沂蒙根据地了进行“铁壁合围”,妄图一举消灭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日军在这一过程中,最惯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偷袭、合围”,进而达到其“围而聚歼”的作战目标,并且屡屡得手,极大地膨胀了其侵略野心,加快其侵略步伐。但大青山胜利突围战则属例外,在这场战斗中,日军实施了“偷袭、合围”,并且作战双方实力悬殊,但日军始终没有能够通过合围,达到其“围而聚歼”的作战目标。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当时我方人员中大多是非战斗人员,配备武器数量少、质量差,有战斗力的仅有600余人,抗大一分校有战斗力的学员约300人,只有第五大队是有武装的学员队。我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抱着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不屈不挠,顽强拼杀,最终击破日军合围圈,以小部牺牲,换取大部突出合围,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山东抗日首脑机关的阴谋,保存了大批抗日有生力量。特别是在危急关头,参战部队以大局为重,置局部利益和个人生死于不顾,顽强与日军进行殊死拼杀,以血肉之躯,为数千突围部队杀出一条血路。他们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全局观念和英勇献身精神,在战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反映出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民族利益攸关的重要战斗中的果敢顽强,体现了人民军队为“民族而战”的坚强决心,在山东对日作战史上,树立了一面“不屈不挠,顽强抗战”的旗帜。
(供稿人:李佳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411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