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安琪 王康 李珊珊)“村里有个张大姐太厉害了,懂经济常识、重视教育、捕蛇高手,又热情好客,能人张大姐啊。”提前去补洲村养老院踩点的团队成员李盼强赞扬道。
7月16日,是湘潭大学博士服务团来龙山县苗儿滩镇调研的第4天。下午,团队一行人来到补洲村的养老院了解相关情况,老远就看到门口坐着一位戴着草帽,身材颀长,稍稍驼背的中年妇女。“哎呀,你们又来了啊,快来,坐,坐。”这就是张大姐,额头宽阔高耸,眼睛迥然有神。
张大姐是土生土长的龙山人,年近50,看上去却还不到40的模样。2000年的时候和老公一起去广东打工,做手机配件,当时工资十几块一天,加班有二十多,在流水线上挣扎了8年之久。“打工8年,8年抗战。”她自嘲。
回来后,张大姐和老公以养猪羊卖钱,偶尔也会捕捉山里的无毒蛇卖点小钱。“去年猪可以卖到2000一只,今年热天价格不高,冬天好一点。”张大姐对于现状加以解释“夏天这边都不大爱吃肉,供大于求,价格自然就低,就卖不出去了。”
“你们是大学生吧?”她问。
“我这辈子都没考上大学,最羡慕的就是大学生。”在她的眼神中流露出欣赏之情。
张大姐是92年高中毕业,以前读书的韦达定理、行列式信手拈来。现在育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在县城读高中,成绩不错,大女儿读到高二不想读书了,张大姐和老公便把她送到县城的职高去读。现在每人的学费每个学期3000左右,一个月的生活费需要800到1000,两个人一年的花费3到4万。家庭经济压力主要来源于教育输出,她和老公现在身上穿的衣服还是打工时候的,但却始终不忘自己的大学梦,年少时错过的理想,张大姐现今寄于女儿身上,“考不了一本就考二本,考不了二本就考三本,考不了三本花钱也要读。”她回忆道:“在外打工时,孩子由公公、婆婆抚养,因教育观念问题,孩子一哭,老人过于心疼,就直接让孩子别做作业。”谈及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业问题,张大姐既有遗憾又满怀期待,“做父母的尽责就好了,做孩子的努力就行了。无怨无悔就行。”
聊至尽兴处,张大姐的热乎气高涨,“走,我带你们去看看我们家的贫民窟。”绕过小路,爬了两个半坡,便抵达张大姐的家。老旧的木质房,由大厅、杂屋、卧室、猪棚构成,唯一亮眼的地方就是墙壁上新装的饮用水过滤器,“健康的身体从干净的水开始。”自然的语言中透露出她独到的生活之见。不仅装过滤器,张阿姨还打算今年在家里装一台电脑,去学习一些东西,“在我们农村要做些什么事的时候,可以从这个玩意里面了解行情。跟上时代,不要落后。”
“张大姐,你怎么这么会说话呀?”记者问道。
“因为自己不会说,就去学习别人如何说话。看到朋友圈里优美的句子,平常听到别人说的好的话我就记下来。”边说着,她拿出自己一直做记载的本子。笔记里不仅有好句子,还收藏了关于养殖技术、治病的药方子,其中一句尤其让记者印象深刻“农历3月20日下了一场大冰雹,菜包谷苗全被打死了,惨、惨透了。蓦然回首,仿佛就在昨天。”如诗人一般。
伴着夕阳来临,我们也踏上了归程。补洲村的天很蓝很蓝,阳光给镀上了一层金黄色,与张大姐为时不多的接触,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她的个人魅力,为她的追求知识而钦佩,为她的洒脱豪放而折服,也为她的知识渊博却置身于农村这个破旧的木房子里而叹息。也许,正如她所说,“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不出去哪有路。但也各有各的好,现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想走哪条路就走哪条路。”
这便是她,期待,她的下一次启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46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