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教子,以德育人
—外国语学院“爱无止尽,薪火传承”教育服务实践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在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在转型期的当代,家庭教育的支柱发生巨变,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到家庭教育的现状,二零二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爱无止尽,星火传承”实践队队员刘莉洁,在河南省洛阳市进行调研和访问。
实践队员深入基层对部分家庭进行访问。首先是林女士家。林女士的儿子今年才五岁,正在上小学的衔接班。林女士说:“我比较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注重身教,因为儿童分析辨别的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在交谈过程中,林女士的孩子放学回家,实践队队员与孩子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发现孩子是一个彬彬有礼,活泼开朗的人。当问及林女士的育儿感悟时,林女士说道:“教育的方法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特点,顺其性情,反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这个道理古代有不少教育家已认识到,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应该“趋向鼓舞”,鞭挞绳缚,待若拘囚”只会“偷薄庸劣,日趋下流”。而陆世仪也强调“因其势而利导之”。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所未有的新特征。林女士家的孩子也是独生子女,在谈话中实践队队员了解到林女士并没有生二胎的想法。按照国外“智力汇合”理论,独生子女比多子女家庭更易受到父母在经济、精力、时间上投入的投注和关爱,但同时,这就容易造成双亲,对于子女的过度关心、过高期望以及溺爱子女为特征的不良教育态度,反而不利于儿童的心智成熟和发展。中国的不少家庭父母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她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说,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品德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次的走访调查,让实践队员对于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新的见解。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和最多家庭的中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家庭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当代家庭以及祖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475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